鮑有志不需要去管基地的建設,這些事情自有那些已經到達的農場管事去做。

之前運輸民兵的船隊帶來的建築材料被優先用來修築防禦工事了。在廟街深入內陸的幾條山道旁都依託山勢建立了永久工事。

就在五天前,有一隊從北邊據點過來的俄國士兵,對廟街發動了突然襲擊。

這隊俄國士兵的數量並不多,只有不到五百人。淮海軍的陸戰隊依託壕溝,打退了這些俄國人三次進攻。

在留下了200多具屍體後,這些俄國人果斷地撤退了。淮海軍也沒有追擊,畢竟再往北全是茂密的山林,很容易遭到伏擊。

淮海軍沒有什麼損傷,倒是俘虜營中的俄國人聽到了槍聲後,在軍官的帶領下發動了暴動。不過很快就被民兵鎮壓下去,但是俘虜死了幾十人。為此營地把所有的俄軍軍官全部槍斃,只留下普通計程車兵。

經此一事,廟街的基地加快了防禦工事的建設。甚至把一些民生的設施都暫停了。本來準備在廟街開闢一塊土地,留待來年耕種。現在也暫時放棄了。

不過捕魚隊還是保留了下來,而且還在不斷地擴大。廟街的小造船廠在補充了一些裝置後,更加地完善了,現在在全力趕製漁船。

因為基地發現這黑龍江的魚彷彿捕不完一般,而且個大肉肥。有這麼好的條件,即使暫時不種地,大家也不會缺吃的。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的當地獵人走出林子,用獵物、皮毛跟淮海軍交換一些生活物資。

淮海軍的產的鹽巴,雪白晶瑩,還都碾碎成了粉末,使用起來非常的方便,尤其是在烤肉的時候,用手捏住就可以均勻地撒在肉上。

淮海軍還有一種混合好的調料——椒鹽,裡面不僅有鹽巴還有各種香料,不過價格要貴得多,只有那些部落的統領才能用得起。

淮海軍的棉布結實耐用,穿在身上特別舒服,冬天的時候,可以穿在毛皮的裡面作為襯衣。

淮海軍還售賣棉衣,把棉花夾在在棉布衣服的中間,穿在身上比毛皮輕便多了。

淮海軍跟獵人交易,比俄國人公正得多,就是比清國的商人都要公正。因此一傳十、十傳百更多的獵人來到了淮海軍駐紮的廟街基地。

有些獨行的獵人,沒啥物資用來交換商品。不怕,淮海軍還大量招收工人呢!只要你幫淮海軍幹一天的活,就能給你相應的物資,而且淮海軍還管你的吃住。

山林中獵人的生活其實是非常的艱苦。經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而且遇到了俄國的探險隊還會被獵殺或者抓回去做奴隸。

許多獨行獵人在體驗了淮海軍的生活後都不願意離開。他們中的一些被招進了特戰隊,在這些獵人的帶領下,淮海軍的探索距離大大地增加了。

他們甚至摸到了北方的一處俄國人的據點。滅掉了這個據點的俄軍之後,他們一把火把這個營地燒掉。

除了特戰隊以外,遠東的淮海軍基本上處在防守狀態。建設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當然了,負責水師的鮑有志也不在此列,之前劉大海走的時候,就讓鮑有志向黑龍江的上游探索。

不同於下游基本上都是遊牧的部落。中游的人口要多得多。過了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的三江口地區,鮑有志已經能夠在沿江的地方看到一個個小屯子。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決定在黑龍江流域屯田,主要是為了抵抗沙俄的南侵。這些世代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中國居民,就是當初屯田人的後代,他們中還有很多是當初被髮配的漢人的後代。

但是後來黑龍江將軍的府邸從江東遷到了南邊。清廷就漸漸放鬆了對這裡的管轄。當地基本上沒有什麼駐軍,幾次受到俄國人的騷擾,都是當地人自己組織民兵進行防禦。

現在的黑龍江江東地區被稱為江東六十四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屯子,根據淮海軍搞到的資料。

現在江東六十四屯有滿族村屯16個、400戶、3286人,漢族村屯14個、540戶、5400人,達斡爾族村屯14個、280戶1960人,共計44屯、1220戶、10646人。這些人放在南方也就一個小鎮。但是在黑龍江流域已經是難得的大型聚居區了。

鮑有志的船隊,讓靠近江邊的屯子一陣慌亂。因為鮑有志他們的炮艇跟俄國的人的一樣,讓這些屯子裡的村民以為俄國人又來搶劫了。

等鮑有志他們登上了岸,一陣解釋,才讓這次本地居民放下心來。當地人發現這些淮海軍的人雖然穿的衣服奇怪,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大清國的人。

鮑有志約見了屯子中的族長。他們登陸的地方是幾個漢族屯子,漢民的生活習慣還保留了下來。至少在交流方面沒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