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第一次全體會議(第2/2頁)
章節報錯
情報司因為工作的隱秘性,因此沒有公開彙報工作,只是把報告交給董書恆審閱。
情報司一直是董書恆非常重視的一個部門,也是由他親自建立,直接管理的。
情報司目前建立了30幾個一級站點,最西邊的站點到達新疆的伊犁,最北邊到達外蒙古庫倫。最南邊的站點在新加坡。之所以這麼快得益於淮海公司強大的商隊,基本上商隊把生意做到哪裡,情報司的觸角就能延伸到哪裡。
由於商隊武裝強悍,現在各處商道上淮海商隊就是一面旗幟。一般的毛賊都是避而遠之。真有不開眼的動了淮海公司的商隊,即使成功了,也會遭到特戰隊的瘋狂報復,不死不休。哪怕是代價巨大也在所不辭。
董書恆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打造淮海商隊不可觸碰的傳說。如果在路上碰到了淮海商隊,一些小的商隊都會想方設法地加入進去,大家都知道淮海商隊就是一張活的通行證。
董書恆深知,此時的中國,對內商業貿易威脅最大的是物流。可以說“得物流者,得天下”。
……
聽取了彙報,就連董書恆都為當前的發展速度所震驚。這也難怪當前的形式對淮海軍的發展確實極為有利。
國內的保守勢力的精力完全被各地的判亂所吸引。如果要是在平時,董書恆哪怕是建一家工廠都有可能被拿到朝堂上討論。
像他現在這麼搞非要被定為造反不可。可是到現在清廷都沒有找他的麻煩。一方面清廷是出於對琦善的信任。最主要的還是現在太平軍對清廷統治根基的威脅,轉移了清廷所有的視線。
這也是為什麼董書恆發展得這麼急。事實上他也不知道現在的大好形式什麼時候就會被打破,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個小事,這裡面的變數實在是太多了。
國際上,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清廷在國際上還是一個大國,這個老牌大國最後一塊遮羞布還沒有丟掉。
西方列強能夠影響的也就只有東南的幾個港口城市,還無法深入內陸地區。這也為董書恆發展民族工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洋貨目前要進入內地還很困難,這讓董書恆旗下的工廠很容易地就佔領了內地的市場。
接下來就是對淮海軍軍政系統的改制。
董書恆依然擔任淮海軍總統制,總領淮海軍軍政一切工作。
行政方面成立淮海軍政務幕府,(歷史上的湘軍也開衙建府,成立了一個這樣的組織)簡稱軍政府。取代原來的行政總署。曾憲風擔任軍政府總理,總領行政工作。
劉明遠擔任副總理,兼商務部部長。商務部下設淮海軍資產管理委員會,原淮海集團下屬企業全部劃歸這個資產管理委員會管理。
不過,其中的農墾和漁業公司劃歸農業部管理,陳冬生依然擔任農業部的部長。
另外,遠洋船隊和內河運輸公司劃歸交通部管理,交通部還管理著整個淮海軍勢力範圍內的道路規劃建設以及維護。第一任交通部長是王千里,這是一個南洋華人,此人在英國學習參與過鐵路建設。因為後面董書恆要大建鐵路,所以這次把此人提了上來。
外交部,劉青北擔任外交部部長,總管淮海軍的對外交往事宜。
財政部,部長原淮海公司的財務總監宋品華擔任,主管淮海軍系統的預算以及收支工作。另外一個人讓大家都沒想到,就是胡光墉擔任財政部副部長兼任長江銀行總裁,分館金融工作。
情報部,由原來的情報司升級而成,依然是由季明山擔任部長,鄭劍擔任副部長兼行動局局長,周紅英擔任副部長兼外勤局局長。行動局負責任務的執行,外勤局負責管理各地的暗探。
另外還有民政部,警察總署、工業部、水利部、衛生部、教育部……
隨著地方協響辦職能的強化,繼續使用這個名字已經不合適了。因此董書恆將地方各級協響辦改為地方各級軍政府。他的目標就是將淮海軍勢力下的地方全部納入軍政府管轄。架空原來清廷的府縣架構。
軍政府第四季度的主要工作就是將蘇南的軍政府建立起來。由於蘇南以前是賦稅重地,清廷比較看中,因此要想做到跟蘇北一樣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