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四章 人的需求與環保(第2/3頁)
章節報錯
姜玉欽的老家是蘇州吳中的。作為董書恆的大秘,他還要做董書恆的耳目。
所以董書恆就將他派到蘇州去調研。
“總統,說實話,蘇州的發展真的很快,這裡的位置好,緊挨著滬上這個出口的基地。生絲的產業發展飛快,我走在鄉下能夠看到大塊的桑田。繅絲廠隨處可見,甚至是一些小鎮都有豎著大煙囪的繅絲廠。”姜玉欽描述道。
“你不能也報喜不報憂啊,文軒。”董書恆笑道。
“問題真的存在,總統,我覺得這土地都用來種桑樹也有問題,絲綢總不能當飯吃。咱們復興軍的糧食產地是多了,這幾年糧價下降的厲害。大家轉向更加賺錢的桑蠶養殖,這個無可厚非,但是我感覺這樣不是長遠之計。”
“這樣有一個後果,那就是今後,我們的主要糧食產地都將轉移到本土之外的大華夏圈國家。太湖周邊原本是本土最主要的稻米產區,現在大家卻都在吃南洋的稻米。南洋那裡都是大田種植,而且有大量的土人勞工,生產成本非常低。”
董書恆點頭道:“嗯,你說的沒錯,糧食安全的確很重要,這應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你有什麼想法嗎?”董書恆問道。
“總統,我想人總是要趨利避害的,種桑養蠶比種地賺錢,那麼大家將自己的地種桑,也無可厚非。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提高糧食的價格,但是現在大華夏圈內部自由貿易,零關稅之下,沒辦法透過關稅來調控。”
“只能由政府給予種糧補貼,提高種植糧食的收益。還有一個就是透過律法劃定基本農田,制定一條糧食生產的紅線。在基本農田的範圍之內只能種糧食。但是這樣的話,勢必會有讓地方上產生反感,還降低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務工。”
“這次我還發現,現在在城市務工,雖然比種地辛苦,但是收入卻要比普通的種地農民要高。而且城市中的教育設施更加完善,在城市務工,子女受到教育的水平更高。”
董書恆點了點頭,姜玉欽給的建議已經很成熟完善,顯然他在之前就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這個外表有書生氣的中年人富有政治智慧,思想也比外表看起來更加的成熟穩重。
“以後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大勢所趨,依靠農業能夠支撐的人口數量有限。以後更多的人口是要靠工業和服務業來養活。”
“而且,農業畢竟只是一個基礎產業,滿足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像我們之前提出的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那麼在溫飽解決了之後,人是要有更高的需求的,概括來說就是精神上的需求,人活著要發展、進步,要被外界認可……”董書恆繼續說道。
姜玉欽認真地聽著,不願意錯過一個字。每次跟董書恆討論問題都能夠對他自己帶來很大的收益。
“總統,另外我還發現,現在蘇州城的奢靡之風有些嚴重,有些人在這幾天突然富了起來,他們建造大房子,終日舉辦各種酒席宴會。蘇州城最大的酒樓有七層高,終日燈火通明,聽說這家酒樓一天消耗的食材就價值幾萬華元,裡面價值上百華元的酒席都算是平常的。”姜玉欽皺著眉頭說道。
雅文吧
他畢竟是一個出身寒門的官員,雖然這幾年身居高位,也去過一些高檔的宴席。
但是新京城的範圍要好的多,董書恆提倡簡餐和自助餐,反對餐桌浪費。
在新京成的一些高檔場所,也只是裝飾豪華,但是吃的東西也只能算是精緻而已。
否則一旦被人舉報鋪張浪費,酒店就要面臨整改。
但是這個政令也就在新京的周圍被貫徹執行。
到了地方上,尤其是江南這種富人云集的地方。反對鋪張浪費的法令基本上都是形同虛設。
實際上姜玉欽說的只是吃喝這一方面。那些富人做的遠遠不止是這些。
因為復興軍不允許蓄奴,尤其是對華人。但是卻可以長期僱傭周邊藩屬國的長工。
有的人以此鑽空子,在家中畜養各族的年輕女子。有的人家,一家就畜養幾百女子。
這幾年專門有人到扶桑、半島阿以及南洋地區以介紹工作的名義,拐騙當地土人女子到本土。
這些女子雖然也跟買主簽訂長期契約。但是她們就跟私人畜養的姬妾一般。
每當家主招呼客人,都會將這些女子叫出來陪客人玩樂。
這與盛唐時期的狎妓之風頗為相似。
有人覺得現在的國家幅員遼闊,有盛唐之風,自己的這種做法彷佛是在給國家添彩。
也有清醒的人指出,唐由盛轉衰,就是從長安的奢靡開始的。
董書恆深以為然。只是對於這些富人生活奢靡,董書恆還有另外一層認識。
“文軒,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現在的糧食要是超過了所有人的需求怎辦?生產的商品要已經足夠所有人用怎麼辦?”董書恆問道。
“這,這自然是一件好事情,衣食無憂,倉稟實而知禮節。”
“那麼倉稟實,那些東西消耗不掉怎麼辦?豈不是要壞掉。”董書恆發現姜玉欽似乎並沒有明白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