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點,大華夏貿易圈是對等的貿易開放,這讓很多小國都更容易接受。

而西方的那些國家總是喜歡將不平等的單邊條約強加給這些小國。

孰好孰壞,一對比就高下立判。

鮑有志原本只是想去東非轉上一圈,然後去開普敦殖民地去給嚶國人一個下馬威。

復興軍還沒有準備好將勢力滲透到非洲。

董書恆原本也不想速度發展那麼快。

但是嚶國人要加快開通蘇尹士運河的事情,讓他改變了主意。

董書恆必須要加快在東非佔據一塊落腳點,因為一旦嚶國人打通了蘇尹士運河,那麼他們至少在西印度洋地區就有了地利。

但是這裡的形勢非常的敏感。

此時歐洲各國在瓜分非洲的殖民地。但是東非這裡大部分都還是獨立的蘇丹國。

不要小看這些大大小小的蘇丹國,他們早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就開始和葡萄牙人做鬥爭。

現在依然戰鬥力不弱。

復興軍要是自己動手佔據一個蘇丹國作為自己殖民地的話。

首先面臨的就是師出無名,其次這將會牽扯到復興軍很多兵力。

再者,董書恆的時間不多,他必須要佔據一塊地方,還要能夠用幾年時間將這裡建成永固的軍事基地。

如此,當嚶國人再次捲土從來的時候,復興軍才能夠在西印度洋地區牽制住嚶國人。

復興軍直接在這裡發動戰爭的話,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會引起歐羅巴諸國的警覺。

弗蘭西很有可能會因此與嚶國人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復興軍的西進。

還有老牌帝國奧斯曼也可能會因為復興軍在東非和阿拉伯半島的活動而感到威脅。

奧斯曼帝國現在與復興軍之間的關係非常的微妙。

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歐羅巴國家。

現在他因為沙俄的原因與西歐的國家保持良好的關係,與他們一起對抗沙俄對巴爾幹半島的入侵。

沙俄自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任者,而正是奧斯曼帝國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與沙俄之間的矛盾才是奧斯曼帝國對外的主要矛盾。

而復興軍與西歐的強國都能夠幫助奧斯曼牽制沙俄。

但是奧斯曼最看重的還是巴爾幹半島,也就是他領土的歐洲部分。

而他們覺得復興軍對這裡鞭長莫及。

所以他還是更加看重與嚶國等西歐諸國的關係。

而奧斯曼帝國與波斯之間又有矛盾,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因為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宗教派系。

這種派系之間的矛盾沒辦法解決。

因為地緣政治的原因,復興軍與波斯之間的關係不錯。

而董書恆也不可能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原因,放棄波斯帝國。

董書恆的歐亞戰略離不開奧斯曼帝國。

他覺得自己的有生之年是熬不死沙俄的。但是應該能夠把奧斯曼帝國給熬死。

這個老大帝國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時候了。

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啊。

鮑有志這次率領艦隊西進隨時保持這與國內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