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五章 報復(第1/4頁)
章節報錯
權力要想更加的安全穩定,無非是分權和制衡。
這是近代所有國家的制度設計的根本原則。
當然今後董書恆成為共主之後,他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
而他的存在對大華夏圈所有的國家來說都是一種制衡。
因為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影響。
其他的藩屬國,董書恆是不擔心的。
小藩屬國即使出了亂子也可以迅速地平息。
本土和幾個以華人為主的大藩屬國要是出了亂子,則可能會波及整個大華夏圈體系。
所以董書恆在卸任之前必須要將本土給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相對於董書恆在本土未來五年的安排。
東非的那點事情都不是什麼大事兒。
軍議的決定很快就透過電報發給了印度洋戰區。
楊炳春的手中坐擁十幾萬大軍。
原本復興軍在次大陸的總兵力將近十五萬人,一部分是楊炳春帶著的南下軍團。
這十萬大軍從中南半島一路殺到錫蘭島。
還有一部分是彭玉麟帶到次大陸戰場上去的。
現在彭玉麟回國,次大陸戰區撤銷。
整個印度洋地區建立了印度洋戰區,戰區的司令部設立在錫蘭島。
戰區分成兩位部分,陸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
兩者互不統屬。
這樣對統一指揮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這個戰區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必要的分權還是要做的。
陸軍司令部由董書恆手下大將楊炳春主持。
這是一個非常穩重的將領。
按照之前的安排,這個戰區的常駐陸軍應該有十五萬人。
但是次大陸的戰事剛剛結束。
有三分之一的將士輪換回去休息了。
現在楊炳春的手下只有十萬人出頭。
不過只是出五個師,問題並不大。
作為一個戰備性質的戰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投送能力。
在接到命令的第三天,這五個師就從孟買登船出發了。
為什麼是從孟買出發?
因為孟買自由市此時還沒有軍隊,這裡主要由復興軍駐紮,也有一部分其他各國的聯軍。
而且這裡距離東非更近一些,運兵船走近海也更加的安全。
海軍的反應更快,他們在次大陸有一支常駐的運輸船隊。
這支船隊在平時的時候還會負責為印度洋的各個基地運送補給。
但是都是零星的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