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六章 海外來客(第1/4頁)
章節報錯
“年輕人,我們有世界上最廣袤的國土,每一寸土地都需要有人去守護。請到偏遠地區去,如果你是一名士兵,就去守護邊疆的安定,如果你是一名讀書人就去傳播華夏的文化。再燦爛的文明也是一代代讀書之人創造傳播的,從來沒有將自己封閉起來還能夠創造出燦爛文化的民族……”
很快,一篇充滿激情的文章,在報紙傳播。
文章的署名是獨孤賞月。
這種能夠在眾多官方報紙上登上頭版頭條的文章,有心人都能夠猜到是出自誰手。
不過這確實是掀起了一波到邊疆去的熱潮,尤其是官府隨即出臺了一些列優惠的政策,比如到到偏遠地區去的官編教師能夠優先分配到城市任教。
沒有編制的教師,去支教之後可以優先安排編制。
駐守在邊遠苦寒地區的軍人可以拿到雙倍的補貼,而且讀軍校的名額也更多。
一時之間,到邊疆去成為了復興六年底最火熱的一個話題。
……
塘沽客運碼頭是目前最繁忙的一個客運碼頭之一。
一位身穿青黑色呢子大衣的,留著花白鬍須的白人老頭,走下一艘從香江駛往塘沽的郵輪。
《最初進化》
這是一艘五千噸級的標準郵輪。甲板上的煙囪全都佈局在靠後的位置,是為了給乘客們一個更好的乘坐體驗。
郵輪分為頭等艙、公務艙和經濟艙,一次能夠載運上千人。
這種郵輪才有鐵木混合結構,全蒸汽動力,由復興軍自主設計。
目前已經生產了幾十艘,活躍在太平洋上的各條航線,現在甚至已經開通了到印度洋的航線。
這種郵輪在戰時還可以被徵用成為運兵船,它的巡航速度可以達到十五節,在速度上超過了大部分的商船,極大地提升了復興軍的投送能力。
包令在船上的時候,就遠遠見到了這個現代化的碼頭。
他還記得上一次他來到這裡還是十年前,那時候他準備去見大清國的皇帝陛下,但是並沒有成功。
那些清國人的官員,一個個愚昧、保守、落後,偏偏又眼高於頂。
那時候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的蘆葦灘。商船必須要從大沽口進入海河才能夠找到登陸的地方。
但是現在,在原本枯黃的蘆葦叢中,一座新的城市已經拔地而起。
遠遠地就能夠看到一棟棟四五層的樓房,房子的主體是磚石結構,但是房頂卻都是中式的黑瓦凋梁畫棟。
這彷佛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建築模式。
遊歷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建築頗有研究的包令一眼就看出了,這種建築模式不是中西方建築模式的拼湊,而是一種創新。
一種因為建造技術、建造材料進步而帶來的創新。
登上了碼頭平坦堅實的水泥地,包令重重地跺了跺腳,遠處的迎客區,有人舉著牌子,一個穿著青灰色復興軍文官制服的年輕人舉著牌子站在那裡。
牌子上寫著的證正是包令的英文名字。
曾幾何時,他包令在這片土地上也是那種舉足輕重的貴賓,每次都是董書恆親自接待。
現在竟然落得跟普通的賓客一般。
包令的身後還跟著兩個南洋僕從,這是他在香江島上僱傭的。這些來自呂宋島上土人,現在在南洋各個大城市給人做傭人,你可以跟他們簽下長期的合同,也可以短期僱傭,按天計費。
他這樣一位紳士,是不可能自己拖著行禮到處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