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些土地,只要自己足夠勤奮就吃穿不愁。

因為這麼廣大的土地,哪怕是收成不好也不會餓著肚子。

而且好多國人都是有著土地情節,能夠擁有一塊可以傳家的土地,是很多人的夢想。

在工廠做工,說白了還是幫人家幹活,就像是以前的長工一般。說實話,工人的地位現在並不高。

除了每個月能夠拿到固定的工資,更容易攢到錢外,最後能夠撈得著什麼呢?

這次董書恆到了高郵,再次找原本支援自己的一幫子揚州商人座談。這些人囊括了江浙地區的主要財閥。

每次南下,董書恆都會開這樣的座談會。

這幫子商人也都是老熟人,大家也能夠放開暢所欲言。

這次座談會,商人就提出了移民政策對工廠發展帶來的影響。

因為移民政策提高了工廠的用工成本。

有些商人提出是否可以招募朝鮮和倭國勞工。

因為那些人用工成本低。

董書恆也可以理解這些人,他們並非只是爭取更多的利益。

工業生產必然要依賴出口,華夏內部的市場現在並不是很成熟。

要跟那些洋人競爭,只能在用工成本上下功夫。

畢竟老百姓們還在為解決溫飽而努力,沒有那麼多的錢拿來消費工業品。

國外的市場還是很重要的。

董書恆明白必須要在國內製造出一批中等收入的人群。

這個群體才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

這個群體原本應該從工人和自耕農以及官府的工作人員中產生。

所以董書恆在財政改善了之後,就給手下的官員逐步的提升待遇。

他沒有一次性地提升待遇,而是制訂了一個漲薪計劃,按照每年百分之十的比例給手下官員漲工資。

這是董書恆從後世學來的經驗。即使你有這個能力,也不要將手下的工資一下子提升上去。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

一次性漲的太多,讓今後沒了上漲的空間,反而會失去這一刺激大家工作熱情的手段。

商會代表提出的放開使用朝鮮和日本勞工的問題。

董書恆覺得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要做一些限制。

比如說對這些人的居留權要做一些限制。可以讓他們過來打工,但是不能給他們居留權。

這些人過來之後只能在工廠做工,但是要住在工廠安排的宿舍,而不能在內地定居。

這是必須要嚴格把控的。董書恆可不想以後將內地的人口遷移出去了,但是卻湧進來一大批的朝鮮、倭國或者是南洋人。

引入這些勞工之後肯定會繼續將工資水平壓在一個很低水平。

董書恆也知道這對那些底層的工人是不公平的。

但是工業化的初期,在生產率上比不上人家,只能在用工成本上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