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復興五年。

對星加坡港的圍困依然在繼續。

正月裡原本應該是星加坡的旱季,但是今年卻非常意外地接連下起了雨。

這進一步增加了復興軍進攻港口的難度。

同時,讓原本缺水的港口緩解了用水問題。

與此同時,遠征印度的復興軍進過了半個月的準備,半個月的航行也到達了錫蘭島。

此時印度總督區還在準備籌措兵力增援海峽殖民地。

錫蘭島上的大嚶守軍只有兩千多人,還有五千多人的僕從軍。

復興軍的突然到來讓他們感到非常的意外。

難倒是海峽殖民的一開戰就投降了嗎?

要不然他們怎麼會這麼快就趕到錫蘭。

好在科倫的防禦與星加坡的一般,都建設的非常完善。

錫蘭島是銜接這印度洋東西兩側的交通樞紐。

佔領了這裡就能夠截斷印度大陸東西兩邊的海上聯絡。

復興軍兵力充足,但是也沒有采用強攻的方式。

張德帥找來了泰米爾人當帶路黨。復興軍在島上多點登陸。先是佔領了島上大嚶軍隊的其他據點。

然後水路並進攻打科倫。

期間,海軍還與駐守在印度地區的印度洋艦隊發生了一場海戰。

主力被圍困在星加坡的印度洋艦隊自然不是復興軍的對手。

這場海戰就在科倫港外發生。

見到自己的艦隊失敗之後。科倫的守軍終於喪失了戰鬥意志,在堅守了半個月之後,殘餘的兵力向復興軍投降。

復興五年二月二日,復興軍的旗幟在科倫城港口要塞上徐徐飄起。

復興軍進擊印度地區的戰略初步實現。

然後這裡就開始了大建設。

這裡將成為復興軍與大嚶帝國軍對抗的橋頭堡。

要建設的話,就需要人力。而復興軍不可能從國內調人過來。

只能用當地的人。當地主要有兩個族群,一個是僧伽人,一個是泰米爾人。

之前,大嚶人統治這裡的時候是使用較為溫順的僧伽人,打壓泰米爾人。

復興軍控制這裡之後,反過來,用與復興軍更加親近的泰米爾人。

然後對島上的色僧伽人進行大規模的清算。這樣有了一批支援聽話的僕從軍,也有了幹活的人。

未來複興軍控制錫蘭島必須要有充足的兵力,要儘可能的就地解決糧草的問題。

好在大嚶人在島上建立了大量的種植園,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作為農場使用。

陸軍佔領錫蘭島之後,海軍也沒有閒著。

按照之前與泰米爾人商定的協議,泰米爾人幫助復興軍攻取錫蘭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