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那就什麼定下了。”

“鮑司令,祝你旗開得勝,楊威海外。”

……

星加坡港的戰事,那真是一波三折。

復興軍的戰略進行了三次大的調整。

從攻島消滅其艦隊,到直接偷襲消滅對方的艦隊。

再到現在從海陸兩個方向對港口的大嚶軍隊進行封堵。

前線指揮官頻道改變戰略,並沒有讓董書恆感到不快。

兵無常勢,前線的將領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改變戰略並沒有錯。

董書恆對於前線將領報上來的作戰計劃,幾乎是無有不從。

其實,要不是有電報聯通。前線的指揮部根本就不要就作戰的問題向中樞請示。

董書恆並不想插手戰鬥的指揮。

常校長的前車之鑑值得吸取。

話說,他已經有幾年時間都沒有直接指揮過戰鬥了。

有的時候去了前線,也就是去湊湊熱鬧,頂多就掛一個指揮官的名頭。

當初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他提了自己希望此戰達到的目標,僅此而已。

初級目標是控制海峽殖民地,徹底將大嚶帝國的海上勢力趕出太平洋地區。

高階目標就佔領錫蘭,引導印度地區的反抗軍,爭取將大嚶帝國的勢力趕出印度地區。

復興軍在海上能夠將對峙的前線移到印度洋的中部。這樣能夠讓太平洋後方更加的安全。

還能夠讓大嚶帝國喪失對澳洲的掌控。

海上勢力範圍的這種改變也能夠夠影響到陸地上的勢力劃分。

隨著大嚶帝國在印度洋海上的退卻,他們只能以非洲作為自己的前沿基地。

這樣以來,一些西亞地區的國家就有可能會脫離大嚶帝國的掌控。

而復興軍要取得亞洲地區的霸權地位,壓縮歐羅巴的空間,就跳不開西亞地區。

比如復興軍在土耳其地區的一些計劃和專案就一直無法展開。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嚶帝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影響力比較大。

尤其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大嚶帝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控制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

這麼多國家願意聽大嚶帝國的話,是因為大嚶帝國長期以來樹立起的不可戰勝的形象。

上百年了,不管是反法戰爭還是克里米亞戰爭,一個個強大的對手在大嚶帝國的面前倒下。

在很多人的認識中,大嚶帝國就是不可戰勝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因此,當復興軍對大嚶帝國宣戰之後,會有那麼多的人感到驚訝和不解。

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個月,復興軍的戰略意圖正在一個個實現。

星加坡港雖然還剩下港口在大嚶人手中,但是這並不影響大局。

港口內的大嚶艦隊已經無法出港口。

他們現在體會到了沙俄黑海艦隊被堵在港口中的那種無奈。

不過林柏還沒有將艦隊坐沉,試圖以此潛在威脅來拖住復興軍。

只是復興軍並不買賬。復興軍有足夠的兵力優勢,根本沒有必要陪他們這麼一點點人在這裡耗著。

港口的北東西三面都已經被複興軍牢牢地控制住。這裡的防禦工事每天都在修建,壕溝縱橫交錯,壕溝的前方是鐵絲網。

這種架勢一看就是要圍困住他們。

但是港口內的大嚶軍隊沒有任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