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在北方戰線總共擺下十六萬軍隊。

另外的七萬人,主要是廷根聯邦軍隊,歸南部戰區指揮。

根據馬里亞納·羅德里格斯總統與沃爾斯利少將等人的商量,他們果然將進攻主力放到了東線的普圖馬約河。

另外的六萬軍隊則放到了厄瓜多的南部進行防守作戰。

他們的攻守方向恰好與田方的安排相反。

田方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厄瓜多的沿海方向。

而普圖馬約河方向則是防守的方向。

在這裡東華軍的數量僅僅是聯軍的一半。

因為在普圖馬約河沿岸沒有什麼像樣的城市。

所以東華軍隊將阻擊的地點的放在沿河地帶。

一些重要的渡河地點,東華軍都挖掘了戰壕工事。

七月十日的夜晚,聯軍派出了兩個團的哥倫布里亞士兵划著小艇偷偷地向對岸劃去。

因為東華軍在河邊設定了陣地。直接在河上搭建浮橋的話肯定會被東華軍發現。

聯軍東線軍隊的指揮官,哥倫布里亞陸軍上將雷耶斯認為要派遣先頭部隊先行搶佔灘頭。

然後再搭建浮橋。

為了節約時間,聯軍將搭建浮橋的船隻都已經準備好了。

到時候只要只要將船推到河中,很快就能夠搭建好浮橋。

阿里卡這裡是伊加拉巴拉那河匯入普圖馬約河的交匯處。

兩條河流交匯在河中間形成了一個沙洲。河水被分成了兩半。

守衛在阿里卡對面的是東華陸軍第三師,師長名叫黃行。

黃行在東華獨立戰爭的時候擔任新編陸軍第三團的團長。

後來陸軍擴建,他的部隊擴編為陸軍第三師,整個師有七千多人。

這七千多人要負責守衛五十幾公里的河段。

每一個地方都擺下重兵, 肯定是不行的。

黃行採用的方法是東華軍統一部署的。

那就沿河建造哨所瞭望臺,然後將軍隊沿河在重點區域部署。

阿里卡東三區丙號哨所中駐紮著一個班的陸軍戰士,隸屬於三師二團三營一連。

班長名叫曹士福,整個班11人,副班長是一名殷地安人名叫託福。

另外九名戰士有六名華人,三名殷地安人。

“亞斯,你的聽力最好,聽一聽河面上有什麼動靜?”副班長託福負責晚間這一班崗。

因為聯軍早已經到了河對岸,所以他們並沒有懈怠,這幾天一直在打起精神做好警戒的工作。

“副班長,什麼都聽不到。不對,對面的林子裡猴子們在吵,他們一定是被驚動了。”

猴子是一種十分警覺的群居動物。

這大半夜的會被什麼驚動呢。

“副班長,要不要打一顆訊號彈,看一下。”亞斯建議道。

“訊號彈不能隨便用,這大晚上的會把所有人都驚動了。這樣吧,我帶庫拉去河邊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