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一世主導的這次戰爭,給奧地利帶來的損失倒是在其次。

最主要的是讓奧地利人的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另外,大家對這位皇帝陛下的信心也喪失殆盡。

連帶著這位皇帝陛下現在治下的幾個王國都開始漸漸與奧地利離心離德。

對於撒丁王國和意呆利的進步勢力來說,這次雖然被弗蘭西擺了一道,沒有實現他們統一的願望。

拿三為了討好教皇,甚至派兵進駐羅馬,保住了教皇國。

但是這更加激發了意呆利人民建立統一國家的決心。

事實證明,當一個國家受到了外部勢力的傾軋之時,內部的矛盾更容易化解。

所謂“兄弟鬩牆,外御其辱。”

這次戰爭促成了兩年後意呆利王國的成立。

由此意呆利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重新走上了歐羅巴的政治舞臺。

與此同時,普魯士也沒有閒著,俾斯麥不會浪費這寶貴的機會。

在奧地利忙著打仗的時候,普魯士先是收了荷爾斯泰因地區。

當然了,表面上看,是荷爾斯泰因地區的百姓全民公投加入了普魯士主導的北德意志聯盟。

荷爾斯泰因的人民將奧地利選派來的統治者給禮送出境。

緊接著,在六月間,普魯士軍隊開到了巴伐利亞的邊境。

不過戰爭沒有發生。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連宣佈同意普魯士重組北德意志邦聯的提議。

實際上,普魯士的這種重組就是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核心的,更加緊密的邦聯體系,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聯邦。

在此之前,巴伐利亞一直想在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搞平衡,現在他們搞不下去了。

奧地利在法意奧戰爭的中戰敗,讓巴伐利亞倒向了普魯士一邊。

這一狀況在原本的時空中要等到普奧戰爭中才能夠實現。

但是現在因為董書恆的親普政策,讓普魯士享受到了與復興軍貿易的紅利。

下書吧

促進了其發展,所以現在的普魯士實力比歷史同時期要強大的多。甚至已經隱隱達到了普法戰爭之前的水平。

只是就連普魯士人自己都沒有發現他們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

不過這次普魯士王國在這個節骨眼上動手, 也確實是有趁火打劫的嫌疑。

所以弗朗茨·約瑟夫與拿三一媾和之後,就立馬開始與普魯士打起了口水仗。

俾斯麥作為外相, 自然又成了那個最忙的一個。

他現在深受威廉親王的信賴。國王已經中風不能視事。

現在普魯士實際上掌權的就是威廉親王。

兩人現在配合的很默契, 一個主外一個主內。

俾斯麥在外交上以強硬著稱, 他還知道使用媒體來包裝自己。

所以現在的非常受國內的年輕知識分子以及城鎮市民的追捧。

普魯士的****思想一直都比較重。俾斯麥的這種鐵血的形象,非常受歡迎。

相對而言, 威廉親王的名聲就沒有那麼好了。

他原本就有一個霰彈親王的稱號,這可不是尊稱。

這是1849年5月,在南德地區的巴登、普法爾茨、德累斯頓等地區爆發起義, 史稱“維護帝國憲法運動”。

威廉統率一支軍隊去鎮壓。軍事法庭判處28名革命者死刑,其中包括特呂茨施勒爾和小學教師霍弗爾這樣一些根本沒有參加戰鬥的人。

威廉的暴行激起群眾的義憤,給他起了個“霰彈親王”的綽號,在南德居民中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