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一章 第二個“三年計劃”(第2/4頁)
章節報錯
而復興軍的生鐵產量,在去年年底之前已經超過了200萬噸。
雖然跟大嚶帝國還有一定差距。
但是復興軍有一個大嚶帝國沒辦法媲美的優勢,那就是擁有一個廣袤且資源豐富的本土。
在當前來看,本土的那些鐵礦和煤礦已經足夠復興軍自己開採的了。
現在跟後世那種動輒上億噸鋼鐵產量是沒辦法比的。本土的那些鐵礦產地足夠使用了。
復興軍生鐵的產量增加的很快,尤其是民間資本加入鋼鐵冶煉之後,積少成多,讓鋼鐵的產量增長的很快。
而且,董書恆現在大搞建設,鋼鐵的銷路根本就不用愁。
這個時候資本的逐利本性就會彰顯出來。
董書恆相信,在下一個三年計劃完成的時候,復興軍的生鐵產量一定能夠超過大嚶帝國。
到那個時候,即使是他們真的組織一個歐羅巴聯軍過來。董書恆也有一戰之力。
越是到近代,戰爭中工業實力,尤其是製造業能力所佔有的分量就越高。
在鉅艦大炮的時代,一場海戰下來可能就要消耗掉數十萬噸的鋼鐵。
打仗拼的就是資源以及生產能力。
二戰時期,**的潛艇擊沉了幾千萬噸的船舶,但是漂亮國的生產能力比**潛艇的效率還要高。
與其說**是敗在盟軍手中,不如說是敗給了漂亮國的製造業工廠。
除了鋼鐵工業之外,董書恆還建立了幾個門類齊全的工業基地。
這些工業基地由一個或者幾個大的府縣組合在一起。
透過輕重工業搭配,上下游產業集合,提升工業生產效率。
這些工業中心很容易就能夠起到一個帶動作用。
這個時代的人不知道,但是董書恆卻是知道。在那個就連鄉鎮都建設工業園區的時代。
是什麼支撐起了一個製造業大國的地位?正是這些工業園區。
這些董書恆建設的工業圈,不僅僅輻射國內的各個片區。還輻射到周邊的藩屬國。
可以說它們是董書恆建立的大華夏圈的基礎。
前面已經說過,要建立大華夏圈,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由經濟體。
華夏本土就必須要能夠提供各種工業品。滿足大華夏圈的需要。
讓圈內的國家能夠進入一個上升的渠道。
第二個三年計劃中,董書恆著重部署了電力和內燃機的發展佈局。
率先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彎道超車一直是董書恆心中的堅持。
他的手中現在一共有兩個拖拉機生產廠,一個在灤州,一個在江寧,拖拉機的年產量達到了一萬五千輛。
對於偌大的市場需求來說,這點產量只是杯水車薪。
拖拉機普及之後,將會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農業所需要的人口也將大幅度減少。
按照復興軍現在控制的這麼廣大的國土,只要生產效率上去了,以後就不要玩在擔心糧食的問題了。
董書恆準備在第二個三年計劃中將拖拉機的產量增加到十五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