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些佔據一塊地方建立一個小國的華人大家族以外,很多擁有大種植園的華商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以前南洋的洋人都會限制華人,不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武裝。這些華人想要去洋人那裡大規模地購買武器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時候,在南洋,華人要賺錢可以,但是不能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殖民者只允許由他們去保護華商,這樣華商就只能夠依附於殖民者。

當這些殖民者覺得華商的勢力太強了之後,只要在這層保護上面開啟一個缺口,那些如同惡狼一般的土人就會蜂擁而至,將華商辛苦積攢的財富瓜分一空。

然後遍體鱗傷的華商們再次重新起家,他們就像是洋人種的韭菜一般。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今後的中南半島,將有華夏插在那裡的兩隻腳,一隻沿著瀾滄江掌握原來的南掌、真臘,直插暹羅灣,還有一隻就是沿著薩里溫江到達印度洋。

有這樣的兩個觸角,董書恆相信未來那些引領華夏前進的人一定能夠做到完全掌控中南半島。

李漸甫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尤其是會做官,在權謀方面不會壓不過那些緬甸王國的王公大臣。

這次派遣他到緬甸王國名義上是去冊封緬王,實際上是去幫助這個那伽亞上位,然受重整緬甸的朝政,組織大軍進攻下緬甸等被英國而你佔領去的緬甸王國領土。

這樣可以為西北邊的太平聖軍分擔一些壓力。

無論印度還是下緬甸都是英國人無法輕易放棄的。

以現在英印的實力,組織個十幾萬的大軍是很輕鬆的事情,當然這是隻殖民地的印度和孟加拉僕從軍。

這麼多人要是都是進攻石達開,他們那邊還真不一定撐的住。

董書恆一直在考慮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的華夏與大英帝國的關係。

他相信英國人也同樣在做著準備。

而他的準備就是用印度的來將英國人給拖住。

印度可是英國人的明珠,他們無論承受多大的損失都會要保住印度。

同樣的,為了印度,他們也會放棄其他所有的戰略目標。

董書恆的這一招不可謂不狠辣。你要是以為華夏在印度就只在東北部做了安排就太low了。

讓我們將視角從地圖往左上角轉移。那裡是愛烏罕,對就是那裡。

那裡與英屬印度殖民地的西北省緊緊相連。

這裡也是英屬印度獲得鴉片的一個重要的渠道。所以英國人非常重視這裡,並且在這裡的修建了大量的堡壘哨所。

為什麼要保護的那麼嚴實,因為當地的俾路支人以及愛烏罕人部落經常會對英印的商業設施進行攻擊。

無論是英印殖民地還是愛烏罕王國對這裡的統治都是比較薄弱的。

以前華夏的觸角伸不到這個地方,但是現在,愛烏罕已經向華夏稱藩,兩者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華夏人可以自由地出入愛烏罕。

這些愛烏罕人最喜歡的華夏商品就是絲綢和火槍。

每一個成年的愛烏罕人都應該有一把彎刀、一匹馬還有一把火槍。

而英國人因為一直覬覦愛烏罕地區,因此一直封鎖對愛烏罕地區的武器輸入。

現在華夏的商人已經打通了西域到中亞再到愛烏罕的貿易通道。

華夏產的火槍,除了後膛裝的步槍以外,無論是滑膛槍還是線膛槍都被加入了與愛烏罕的貿易清單。

隨著這些火槍一起的還有各種各樣的華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