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七章 聖彼得堡的應對(第2/4頁)
章節報錯
從而讓地方上的管控力減弱。那些因為戰爭消耗被壓榨到極限的農奴們趁機起義。
他們戰領地主的莊子,開啟倉庫,分走糧食。他們殺死了官府派來的稅務官。
起義的戰火在沙俄核心地區蔓延開來,農奴們看麵包,要自由。
因為大軍全部壓在前線。後方空虛,一時之間,整個聖皮得堡都瀰漫著緊張的氛圍。
聖彼得堡,這裡矗立著巍峨的宮殿,生活著大量的沙俄貴族,這裡才是上層生活的地方。
沙俄為了向西方親近,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歐洲文明國家,不是他們所謂的東歐野蠻人。
當然選擇這座城市作為首都也反映了沙俄對出海口的渴望。
聖彼得堡位於沙俄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一個非常好的港口。這座城市的歷史很短,建城於1703年。
當時,沙俄的執政者是彼得一世。
他是一位征服欲很強的國王,但是那時的沙俄是一個內陸國家,距離出海口太遠,於是彼得一世拼命的向外擴張,尋找出海口。
機會終於來了,彼得一世打敗了北海強國瑞典,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東岸及芬蘭灣等大片土地,從而也獲得了出海口。獲得出海口後,彼得一世就在這裡建成了聖彼得堡。
一方面靠近西方,一方面有了進入歐洲的出海口,讓沙俄能就夠加入海上的競爭。
那時候歐洲的海外殖民貿易活動盛行,所有的國家都想要從這種掠奪中分一杯羹。
這次遷都也確定了沙俄以西方為重心的戰略。
雖然沙俄一直沒有放棄在東方拓展土地,但是無論是從經濟、軍事還是政治上來看,沙俄都是以西方為主。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夠在克里米亞半島集結百萬大軍,但是在東方卻是每次幾萬幾萬地給復興軍送人頭。
此時在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上,一支華夏的使團正在前進。與他們相對而行,也有一支沙俄的使團將前往華夏。
前進的隊伍中一個長相頗有氣度中年人穿著一身皮大衣。坐在馬車裡面不斷地搓著手。
郭嵩濤作為一個南方人,真的受不了這裡的鬼天氣。才剛到九月份,天就開始冷起來了。
相對於自己本次的任務,郭嵩濤覺得這裡的天氣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個難題。
而郭嵩濤此行想要見到的人——壓力山大二世在接到東方再次失敗的噩耗之時,差點要癱坐到他的沙皇寶座上。
克里米亞的失敗幾乎已經要成為定局。如果沙俄在東方失敗的訊息也傳出去,那麼沙俄還有什麼臉面在歐洲的列強圈子裡面混呢?
哦,不對,這個訊息已經在西方傳開了,華夏的使者早就在歐洲的報紙上渲染他們在遠東戰場的取得的勝利。
當然他們說的還是上一次勝利。那時候的遠東地區畢竟沙俄還沒有開發,只是一些蠻荒的新佔領土。
但是這次不一樣了,這次在西伯利亞以及哈薩克草原上的失敗是一場全面失敗。
一些沙俄經營百年以上的城市都被華夏人給佔據了。
華夏人已經打到了西西伯利亞。託木斯克這樣的重鎮都被敵人給攻陷。這次也許整個沙俄的領土要因此縮水一半。
雖然丟掉的都是人煙稀少、氣候惡劣的西伯利亞地區。但是這麼多的領土可都是亞歷山大二世的宗族們一點點佔下來的。
如果屍骨未寒的尼古拉一世在天有靈估計都要從棺材裡面氣的跳出來。
“讓奧倫堡總督彼得洛夫斯基接手烏拉爾河、烏拉爾山以東西伯利亞地區的防禦工作,成立西伯利亞戰區,調集五萬陸軍到奧倫堡,由他擔任總司令。”
在御前會議上,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重新啟用這幾年據說越加穩重的奧倫堡總督彼得洛夫斯基。
前線傳回的情報說赫里斯堅科已經失去了聯絡,不知道是被俘虜了還是被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