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四章 吳淞炮臺(第1/4頁)
章節報錯
董叔恆還在船上就在關注著滬上的債券股票發行的事情。
股票還好,要等到交易所正式成立了之後才會發行。
但是鐵路債券可是提前發行的。
要是爆出了冷門,那麼以後華夏的財政政策可能都要跟著改變。
債券可是一個好東西,可以讓很多政府想做的事情提前實現。
尤其是華夏現百廢待興,需要建設的地方實在太多。
如果僅僅是政府投入的話,必將擾亂華夏的貨幣秩序。
但時候髮型債券就不一樣。
債券對於百姓來說是一種投資。透過髮型債券募集資金來開展建設活動。
相當於政府拿著老百姓的錢去投資。這和政府直接用獲取的錢去投資是完全不同。
因為債券所募集的資金也是來自民間。
投資到大型的專案之後,這些貨幣又會重新回到民間,那麼民間的貨幣保有量實際上是不變的。
有了這三千萬,董叔恆原來那三年一萬公里鐵路的計劃,實際上都顯得有些保守了。
這個計劃還可以做一個加法。
第一次債券的髮型,關乎老百姓對於政府債券的信心。
這種依靠信用支撐的東西就是這樣的微妙且脆弱。
有時候僅僅一點點瑕疵就會讓人們的不信任無限的擴大。
在國債髮型之前,董叔恆甚至讓胡光墉偷偷地找了幾個托子。不過這些托子最後都沒有用上。
在董叔恆的眼中,華夏的百姓大都是保守的。尤其是那些手中有錢計程車紳地主。
但是沒有想到此次購買鐵路債券最多的反而是那些士紳,當然,山西的那些老財主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要購買債券必須使用華元。
華夏的銀行系統中一直有一個慣例,那就是兌換華元數額巨大的話,是可以上門辦理的。
像山西的那些老財將銀子鑄造城銀冬瓜藏在地窖裡。一般人連搬都搬不動。
況且搬到了街面上也不安全。
這就衍生出了上門服務的方式。
銀行有專門的安保力量以及裝置去對付這些大銀旮瘩。
這次鐵路債券發行的時候,就頻頻出現這樣的情況。
很多士紳不大經商,手中掌握的都是銀錠。都是存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放在他們手中就是死物。
那麼這些鐵公雞為什麼願意拔毛了呢?
董叔恆沒想到,這次債券髮型,報紙上那一套愛國主義的宣傳倒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實際上很多的老財都是衝著拍新政權的馬屁去的。
尤其是山西的那些老財主,他們深得其道。
董叔恆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將這些民間的死錢給套出來。
歷史上,滿清末年的亂世,讓華夏的土地底下不知道埋了多少的銀子。
隨著主人家突然遭遇意外,這些銀錢埋在了地下,無人知曉。那樣就徹底失去了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