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恆這次還專門視察了松花江的上游。

他記得前世這裡有一個松花湖。

這個湖實際上是因為一座水電站才產生的。

雖然這個水電站是偽滿時期建造的。但是那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號稱“中國水電之母”。

按照董書恆和徐壽的計劃,以後肯定要大量建造的水電站的。這是目前最容易實現的清潔電力。

所以董書恆準備回去之後讓水利部門和電力公司做一次全國性的普查。

檢視一下哪些地方的河流適合建立水電站。

這樣就能提前將其發展給凍結起來。

否則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基礎設施今後被水電站蓄水淹沒了豈不是可惜。

董書恆準備在那些適合建立水電站的地方設定水電建設預留區。

漸漸將那些地方的人口遷出,並且停止那些地方的發展投資。

他知道一般這種適合建設水電站蓄洪區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山區。

只有在山區才會形成那樣的落差。

這些地方本身大都也是不適合耕種的地方。

那裡的自然環境也比較脆弱,很多地方就不適合人類發展生產。

反正復興軍現在需要大量的移民。

這個政策要是出臺了,不知道又要提供多少的移民。

就像之前的黃河移民計劃一樣。

既然很多地方不適合人們居住,那就讓它空出來。

將人遷移到適合居住的地方去。

反正這些地方都在內陸,即使是空在那裡作為保護區,今後也是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的。

中原大地已經開墾了幾千年了,她給予我們的已經很多了。

現在很多地方都存在開發過度的情況。

董書恆覺得是時候讓這些地方休息一下了。

這次整治黃河遷移人口最多的地方就關中地區。

作為歷史上眾多王朝的發源地,關隴地區的過度開發最為嚴重。

現在,秦腔和齊魯腔將會在關外這裡相遇,並且雜糅到一起去,不知道這樣會孕育出一種什麼樣的地方文化特色。

陝甘地區的百姓還有另外兩個遷移的路徑。

一個就是西域,在費爾幹納盆地地區以及天山以北地區有大量的可耕種土地。

另外在漠北地區的西部也有大量水草豐美的地方。

一路從吉林到奉天,路過灤州,董書恆又去看了一下自己的拖拉機廠、電機廠,這可是現在的復興軍的“高新技術產業”。

新成立的電車廠也落戶在這裡了。

有了這些大工廠的加入,灤州工業區越加的壯大了。

不知為何,董書恆要求灤州的這裡廠房都要建設得比別的地方堅固。而且城市內部不允許建造高層的房子,居民的住房同樣要造的堅固異常。

當然了,現在也建不出太高的房子。

董書恆還沒有回到新京呢,兩份重要的情報就傳到了他的手中。

一份是來自南亞地區,還有一份是來自大洋彼岸的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