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好的牛奶會被送到尼布楚的食品廠去做成各種乳酪、黃油以及奶粉。”

草原上的牧民本身就會製做各種奶製品,尼布楚那裡投降的沙俄人又帶來了歐洲製作乳酪、黃油的技術。

這讓復興軍的食品廠可以快速將不易儲存的牛奶做成各種各樣方便儲存的奶製品。

各種奶製品也就成為了草原地區與羊毛、皮革同等重要的商品。

董書恆還引進了一些好的奶牛品種。

草原人原本喜歡擠馬奶,但是馬奶的產量哪裡比得上牛奶。

董書恆這麼致力於推廣奶製品也是想要改善華夏人的飲食結構。

現在復興軍治下的百姓普遍身體素質不強,實際上除了吃不飽飯,跟飲食結構也有關係。

蛋白質的攝入來源太少太單一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咱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國。

牛馬都是作為重要的畜力使用。

牛奶這種東西除了達官貴人,很少有普通的百姓能夠享用到。

現在提倡喝牛奶已經成了新生活運動的一部分。

婦女互助會也一直在幫助推廣使用奶粉。

不是每一個孩子一出生都能夠吃的上母乳。

很多生了孩子的女人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是產不出母乳的。

有錢人家能夠請到奶媽,普通人家只能夠用米湯喂服。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夭折。

所以,董書恆推廣乳製品也能夠提高嬰兒的成活率,對增加人口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的奶粉的價格其實並不便宜,主要還是數量不足。

等到以後奶牛的保有量下去了,奶粉一定能夠進入普通家庭。

現在對於生孩子比較多普通家庭,復興軍的政府會給他們補助奶粉。

現在這些牧場產的奶粉實際上大都是給政府收回去了。不過政府也會給牧場支付價款的。

雖然是國屬的牧場,但是他們跟大多數的農場一樣都是要自負盈虧的。

董書恆可不想讓這些人真的以為自己就是端上了鐵飯碗,吃上了大鍋飯。

“林場長,牛奶的產量怎麼樣?”董書恆問道。

“現在每天可以送過去二十桶牛奶。”林場長回答道。

他所說的桶是指那種裝在牛車的上的大木桶,並非是擠奶用的小桶。

復興軍這邊給拉牛奶的桶做了專門的標準。

每桶大約可以裝牛奶350升。

“你們的奶牛種群還要繼續擴大啊。我們的奶製品需求量還要增加,缺口大的很呢!”董書恆說道。

現在嬰兒潮已經到來,董書恆很清楚,隨著出生率的提升以及百姓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

以後各種奶製品以及奶粉的消耗量將越來越大。

現在草原上的牧民還沒專門養奶牛的習慣以及技術。

大部分的牧民只是在牛馬產仔的時候擠奶,產量並不高。

但是此時的歐洲已經有了養殖奶牛的技術了。

此時,復興軍的這些國屬牧場中養殖奶牛的技術就是從沙俄人那裡學來的。

不過董書恆相信,這個技術一定會越來越成熟的。

因為復興軍可能是現在最為重視農牧業技術研究的了。

董書恆甚至讓人在昆明和長安分別建立了一座野生植物園,收集培育世界各地的野生糧食作物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