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六章 復興軍的市場(第2/3頁)
章節報錯
當然了,這是以後的事情。
鐵路現在肯定是要先緊著內地人口稠密的地方還有西域那種在戰略上有需要的地方。
這裡現在才剛剛開發,這個時候將鐵路修建起來肯定是虧本的事情。
而且這裡也沒有什麼安全上的威脅,從戰略上看沒有這種緊迫感。
復興軍鐵路的建設速度取決於鋼鐵的產量,雖然現在復興軍的鋼鐵產量每年都以百分之五十的高速度在發展。
但是還是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
所以董書恆讓西海岸公司在北美也同時建立了一些鋼鐵廠。
這個錢與其被洋人賺去還不如落入自家的腰帶。
西海岸公司之所以崛起這麼快跟華夏國內的巨大需求也有關係。
這個時代國際市場還不夠完善。歐洲那幾個國家的對外的殖民過冬,無非就是尋找原材料以及市場。
原材料倒還好,即使沒有佔據原材料市場也能買到。
但是市場就那點。這個時候的全球市場還處在成長的初期。
簡單點來說就是地球上的人就那麼多。還有就是人的開化程度還不高,很多地方還是那種蠻荒之地。
這些人自然是沒有什麼消費能力的。
大航海時代促進了國際貿易活動。
但是開始的時候國際貿易的商品種類是很單一的。
最為成熟的可能就要屬西方與華夏之間的貿易了。
最初的時候,西班牙人用從美洲各國獲得的金銀從中國換取絲綢、茶葉、瓷器等奢侈品,然後從南洋掠奪香料。
然後這些東西被帶回歐洲換取到高額的利潤。
這條貿易路線帶動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甚至還促進了航海技術的不斷發展。
近代以來全球的市場是處在一個不斷成長,逐漸成熟的過程中的。
目前來說,也就是華夏所在的東亞地區和歐洲地區是兩個最為成熟的市場。
兩個地方的經濟相對比較發達。
其次的是西亞中亞地區的一些***封建王朝。
這些地方的貴族階層的消費能力的還是很強的。
再次是美洲那些已經走向獨立的殖民地,那裡也已經步入了近代化,是健康的經濟體,只不過那裡的人口太少,體量不足。
剩下來的非洲地區已經淪落到被那些那些西方列強販賣人口的份兒上了。
也就是說那裡已經沒有更好的經濟價值可以發掘,價值最大的就只剩下那裡的人本身了。
董書恆沒有采用西方的那種的透過殖民地開拓市場的方式。
那樣的方式實際上是很脆弱的,也沒有辦法良性發展。
不平等的交易活動只會讓這個市場越來越萎縮,根本就沒有辦法做大。
比如說英國殖民印度地區。如果他只對殖民地進行的剝削壓迫的話的。
那麼殖民地的印度百姓就會越來越窮,連帶著那些貴族也會變窮。人們窮了自然就沒有能力消費。
殖民地的市場就會萎縮,以至於只能夠作為原材料的供應地。
另外透過殖民開拓市場的行為也比較脆弱。
殖民地終究是殖民地,而不是真正自己的土地。
英國人在對殖民地的控制上已經算是好的了。
曾經的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因為自己的沒落已經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掌控。
相應的,他們也失去了這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