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〇五 井噴式科技發展(第2/3頁)
章節報錯
“是的,總統,您提出的這個想法,我已經考慮過了,這確實是可行的,我最近就在做這個接收裝置。”
“而且我發現這電磁波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基本上和電力在導線的中傳播的速度產不多。”
董書恆接下徐壽的話說道:“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直接用這種無線電報取代有線電報。”
“是的,是的,總統,您知道英國人去年鋪設了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但是沒多久就燒壞掉了。現在的電纜承受不了那麼高的電壓,在海底傳輸的話,又必須能夠做到遠距離傳輸,這就必須得提高電壓。”徐壽說道。
“假如這個無線電報機要是造出來了,我們就不需要在受到電纜的限制,通訊的成本也會降低。”
董書恆自然是知道徐壽所設想的那個前景的。
但是的他知道這個事情很難做到。
歷史上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在自家的花園裡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波傳遞實驗,次年即獲得了專利。
1898年在英吉利海峽兩岸進行無線電報跨海試驗成功,通訊距離為45&n。
1899年又建立了 &n距離的通訊聯絡。
1900年10月在英國建立了一座強大的發射臺,採用10kw的音響火花式電報發射機,1901年12月,馬可尼在加拿大用風箏牽引天線,成功地接收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無線電報。
試驗成功的訊息轟動全球。從1903年開始,從美國向英國《泰晤士報》用無線電傳遞新聞,當天見報。
到了1909年無線電報已經在通訊事業上大顯身手。在這以後許多國家的軍事要塞、海港船艦大都裝備有無線電裝置,無線電報成了全球性的事業。
無線電報讓全球通訊變的更加的廉價實用。
如果要鋪設橫跨太平洋的有線電報線路,董書恆覺得還不如直接發展無線電報技術。
實際上這些技術就像是捅破一層窗戶紙。
一但戳破了,就會獲得井噴式的發展。
十九世紀末期的科技發展就是這樣,不再向過去那樣緩慢。
蒸汽機從發明的成熟經歷了幾百年。但是內燃機從發明到實用也只是不到幾十年而已。
電力實用化之後,各種各樣的電器裝置更是向一下子冒出來一樣。
人們發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會成為現實。就連那時候的科幻的設想都維持不了幾年就能夠被人們實現。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了在十九世紀中後期,人類的科技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足以支撐科技井噴式的發展。
材料,就是材料限制科技的發展。現在董書恆認識的很多東西。他手下的研究所實際上都能夠研製出來。
但是,他們沒有合適的材料。
近代科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材料學的發展。
而這個時期,也正式材料學大發展的時期。元素週期表在這個時期被漸漸補齊。
電力的應用讓很多以前難以提取的元素能夠被人們提取出來。
“走吧,這個無線電報機你慢慢做,即使做好了,有線電報也還是要造的,這些線路以後也不會浪費,可以改造成電話線路嘛。”董書恆道,他不希望徐壽陷入到一種急躁的狀態。
無線電報機有了,收音機也就不遠了。資訊傳播的速度將更加便捷,那個時候才是真的全面開啟民智的時候。
就像是練功一樣,搞科研急躁了也容易會走火入魔。
董書恆對徐壽給予了很高的期望。董書恆手中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少本土的科學家。
這與華夏一直以來的教育模式是有關係的。
董書恆現在手中的科研骨幹大部分都是歸化的洋人。書院自己培養的人才還都是幼苗。
對這些歸化的洋人,董書恆平時還要防著一手。但是對於徐壽他什麼可以講。甚至是自己知道的百年後才出現的東西都可以告訴他。
“咱們還是先去看一下那個電燈執行的怎麼樣了吧。”董書恆說道。
眾人這才來到了電燈實驗室。
“總統,將燈泡中的空氣抽取出來,製造真空條件,確實是一條正確的研究路線。我們近段時間主要實驗各種材質的燈絲,希望能夠發現一種最為耐用的材質,而且這種材料還必須有一定的電阻。”徐壽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