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四章 兩年之間(第1/4頁)
章節報錯
俺《巴黎合約》的簽訂標誌著作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克里米亞戰爭正式結束。
俄軍損失52.2萬餘人,土軍損失近9.6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10.2萬人。俄國為這場戰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億盧布。
這場戰爭同時還推動了很多技術的進步。
克里米亞戰爭算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是近代科技戰爭的開端,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許多新的戰爭手段登上歷史舞臺,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認為是決定因素。
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有線電報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法首腦和軍事部門利用有線電報從千里之外指揮戰爭,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有線電報也使得大眾傳媒可以實時傳遞戰況,戰爭距離大眾不再遙遠,民意對戰爭程序產生深遠的影響。
戰爭的過程被各國的急著爭相報道,為了爭取民眾的支援,各國不得不出臺相應的舉措。
軍事後勤體系發展為一個獨立部門,工程保障、戰地醫療、後勤運輸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法軍統一對錶校正時間進攻馬拉科夫要塞是指揮藝術的重大發明。
各軍事強國在這次戰爭後都加速淘汰舊裝備,摒棄滑膛式武器及木製帆力戰艦,進行新技術軍備競賽,企圖以不對稱的技術優勢擊敗對手。
而在這之前,除了海軍,沒有國家特別在意陸地上的技術優勢。
各國對戰爭理解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英國認為蒸汽動力戰艦具有巨大優勢,為捍衛海上霸權,英國一直走在海軍軍備革新的前沿。
法國認為新式步槍最具戰鬥效能,因此大力研究新式步槍。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沒有軍事家能夠適應這種技術進步,有些人甚至表現拙劣。
這也是軍事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戰術總是落後於技術,兩次大戰的慘痛悲劇都和這個問題有關聯,特別是一次大戰。
可以這麼看,從哲學上講,客觀實在決定主觀意識,而技術是客觀的,戰術屬於主觀的東西。
復興軍的參戰,極大地改變了自大清以來西方人對於華夏人的認識。
復興軍戰地醫院的建立,將華夏文明的一面展示給了西方人。
復興軍戰地醫院救治的傷員,在回到自己的國度之後,將自己的親身體會講述給身邊的人。
以至於後來當英法等到準備向復興軍出兵宣戰的時候甚至遭受到了本國民眾的反對。
當然了,這次對復興軍新興的醫藥出口產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經過這次戰爭的宣傳,醫藥成為了絲綢、茶葉和瓷器之後,華夏的第四大出口產業。
這次戰爭結束同時還是英法兩大歐洲強國戰略重心轉移的時間點。
在解決了西邊的問題之後,英法將目光投向了對世界各地殖民地的瓜分當中。
而當他們的回過神來之時才發現,遠東地區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再也不是他們可以隨意瓜分的物件了。
這兩年時間。復興軍從原本的一個地方軍閥勢力一舉推翻了韃子朝廷。
復興軍成為了東方大國的掌舵者。這並不是英法想要看到了。
他們更夏歡腐朽不堪、軟弱可欺的滿清。
但是復興軍崛起的太快了,他們的行動過於迅速,以至於英法都沒有反應時間。
當初他們知道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也只能夠無奈地預設這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