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八章 滬上(第2/4頁)
章節報錯
這自然是受到其他國家的歡迎。面對這種情況,英法也沒有辦法。他們也不能得罪所有的歐洲國家。
畢竟現在華夏沒有限制他們的貿易活動,反而還擴大了華夏的對外貿易。
只是貿易規則的制定權現在轉到了華夏的手中。
在保稅區內,外國人開辦的工廠,從外面輸入原材料,向國外輸出商品都是不需要關稅的。
只有他們的商品要輸入到華夏才得上交關稅。
對於他們來說,實際上是減少了運輸的成本。只是外國商品比華夏的商品還是多了一層關稅。
在成本上華夏的商品還是更有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已經在縮小。
董書恆這麼做,也是為華夏的製造業引入一條大鯰魚。
不然華夏的工商業閉門造車,根本就沒有對比的標準。
有了這些在保稅區的外國工廠,國內的企業會多一些危機感,同時這些企業還能給華夏製造很多的就業機會。
這一政策首先帶來的就是滬上的繁華,除了蘇州河畔的別墅區,靠近保稅區又建造了大量的居民區。
政府建造了大量的排房,低價出售給上海的工人。
這些房子的價格很低廉,平均只要五十銀元就可以買一套,也就是一個工人幾年的工資。
而且還可以分期付款,一般化在滬上的工人都能夠買得起一套石庫門中的套房。
這極大地改善了滬上工人的生存環境,也美化了滬上的城市景觀。
以前遍地的棚房不見了。平民區私自搭建的棚房,沒有配套設施,環境髒亂差,容易滋生細菌,傳播疾病。
現在這些地方已經全部拆除了。只要願意出力幹活的人,哪怕是買不起幾十塊的套房,也可以租住滬上政府的廉租房。
現在的滬上已經形成了四大區域。靠近外灘的保稅區,那裡大都是洋人的商行和工廠。往上游的上海縣城是老城區,城牆已經拆除,只留下幾座城門。
這裡住的都是滬上的老居民,老居民大都從事服務業,他們中很多本來就是小商販。
老城區這邊商鋪林立,餐館、旅館、小吃鋪子、雜貨店應有盡有。以城隍廟一帶最為發達。
老城和保稅區之間是新生活區。
蘇州河以南是華商的工業區。
這裡開闢了大量的住宅供工廠的工人居住。這些工人大部分是外來人口。
滬上這裡工廠的工資普遍比外地高,一放面因為這裡的有錢人多,物價被拉了上來。
另一方面因為洋人自貿區工廠的工資要比內地高出一些,所以就帶動了整個滬上的工資比外地要高。
來自蘇南和浙北地區的剩餘勞動力大量湧入這裡,尋找新的生活。他們是華夏第一批大規模程序的務工人員。
不知不覺中,華夏的城鎮化程序已經悄然登場了。
張小就是這些打工大軍中的一個,他出身在常州府,是去年的時候跟著村子裡的一個親戚到滬上的工廠做工的。
剛開始的時候,他在滬上的一個印刷廠做學徒工,沒有正式的工資,但是每個月有一塊銀元的補助。
廠子裡包吃包住,能夠再拿一塊銀元,對於張小來說就已經是不錯的收入了。
他將每個月的補助全部都攢了下來,準備攢齊十個銀元之後就回去娶個媳婦兒。
不過後來見到那些正式的工人一個月可以拿到三四個銀元的工資,他就不淡定了。
他開始努力的學習、工作,爭取早日上手,盼著能夠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