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戰船足夠組建五營水師。羅大人自己新建了一部分戰船。為了趕速度,還有一部分戰船是徵用的民船改造而成,效能上不差新船。”劉蓉答道。

“嗯,仲嶽是個實幹之人,有他辦水師,我很放心。”羅澤南確實是一個善於任事的能吏。

“孟容,傳我的軍令給老九,讓他移防醴陵縣,嚴密監視對面淮海軍的動靜。”曾國藩吩咐道。

江寧城,總統府。

一場覆蓋復興軍高層的會議正在召開。

復興軍籌備反清的工作已經到了最後階段。

“諸位,這次可能是誓師之前的最後一次全體會議。今天會議的目的就是統一思想。”

“一旦我們正式誓師,那麼就再也不能回頭,除了前進就是前進,以摧枯拉朽般的勢頭推翻滿清!”

董書恆簡短地做了一個開場白。

“各位,先將各自條線的準備工作講一下,讓大家心中都有數。老曾從你這裡開始吧。”

“是,總統,透過近段時間的統籌安排,我們已經完全建立了福建、浙江的地方政府,完成了官員的分配,並且已經初步執行起來。”

“現在,我們的手中儲備了一大批的後備官員,其中有一崗雙人制度儲備的在崗後備官員兩千七百餘人。先後組織了兩批次考試錄用的在訓官員三千四百餘人。在校的書院學生五萬三千多名。”

“這些人都是潛在的地方官員人選。”

董書恆點了點頭,人才儲備的問題一直是復興軍的硬傷。

當前中國文人學習的那一套知識體系,跟復興軍的地方管理方式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復興軍透過考試,透過培訓,透過帶崗,就是為了達到將這些讀書人回爐的目的。

董書恆從不否定這些文人的才幹。

歷史上湘軍一脈的人很多都是秀才、諸生出身,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了地方大員。成為了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

雖然說洋務運動最終是失敗了,但是這不能夠否定這些人的才華。

淮海軍透過佔領的江南五省,招攬人才。這些人中可能很多都是平庸的讀書人,甚至有一些讀死書的書呆子。

但是這其中總會出現一批出類拔萃的人。

淮海軍的官員體系,起點非常的低,取消了吏員制度之後,就連最底層的辦事人員都算是官員。

至少不存在階層的隔離,每個新人都要從基層做起,然後透過自己的能力爬升上去。

這就像是養蠱一般,沒有真本事的人,哪怕是有背景,哪怕是油嘴滑舌,擅長溜鬚拍馬,爬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在在這麼激烈的競爭之下,這樣的人終究會被淘汰下去。

人才的問題說完了。軍政府中接下來跟出徵息息相關的問題就是糧食問題。

曾憲風沒有自己說,而是讓農業部的陳冬生來彙報。

“總統,各位大人,過去一年,我們認真做好糧食增產增收。兩江地區的耕地面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糧食產量增加了百分之四十。”

“這得益於鳥糞肥的推廣。在海州港和海門港,我們一共建立了七座鳥糞肥廠,年產糞肥三十萬噸。透過在東海和南海的島嶼自行開採,以及進口,我們獲得了大量的鳥糞肥原料。”

“另外過去一年我們海外農場的面積擴大了三倍,達到兩千三百萬畝。加上進口他國的糧食,我們農業部下屬的糧食儲備公司,糧食的儲量已經達到兩千四百萬噸。足夠這場大戰的需要。”

“另外,我們在農場和各個自然村落推廣農業機械以及增加大牲畜的保有量。基本可以保證大軍出征期間,生產的正常開展。”

淮海軍的這次進攻肯定要持續到春耕之後,戰爭必然會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

即使是復興軍的轄區農業生產不耽擱,清廷統治區的農業生產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但是戰爭過後這些地方就都成了復興軍的地盤,到時候鬧起了饑荒,復興軍可不能不管他們的死活。

到時候這些地方必然需要復興軍輸送糧食。

兩千多萬噸糧食儲備,聽起來是很多,清廷統治之下每個省的糧食的儲備也就是幾萬噸而已。

但是到時候要是有幾千萬人鬧饑荒,這些糧食完全不夠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