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五章 復興軍(第2/4頁)
章節報錯
……
湖南長沙,劉蓉年前去了一趟廣東,收穫頗豐。
在葉名琛的引薦下,劉蓉結交了吳健彰,透過吳健彰,劉蓉從香港的軍火商手中購買了大量的火炮火槍而且可以先支付一部分的定金,後期款項分期支付。
如若不是這樣,曾國藩的手中一下子還真拿不出這麼多的銀錢。
購買的軍火直接從廣東運到了湖南。
長沙城西大校場,曾國荃的“荃”字營正在換裝。他們以前用的時候從淮海軍處買來的燧發槍。
效能雖然很穩定,但是比起現在買到的線膛槍要差遠了。
一寸長一寸強,火槍的射程是判斷其效能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在戰場上敵人能夠打到你,而你打不到敵人,這將是一件非常憋屈的事情。
掂量著手中的火槍,曾國荃沒忍住,去打了一下靶。
回來之後興奮地對曾國藩說道:“大哥,這槍好,射的遠,我們原來的槍只能百步穿楊,這槍可以幾百步穿楊了。”
對於么弟的描述,曾國藩不予置喙,畢竟么弟是個粗鄙的武夫。
想想也是,淮海軍不可能將最好的兵器賣給他們。
那麼這也可以推測出淮海軍必然有更強的兵器。
這個訊息要打探起來並不是很難。只要派人去江西那邊打探一下就知道了。
“孟容啊,你可能還得走一趟湖北,左季高那裡,最好也能夠提前說好。然後去一趟河南,找英桂,將我們的計劃告訴他,建議他跟左季高一起進攻安徽。到時候我們各方一起行動,方有勝算。”
曾國藩離開了校場,他要回去寫一封奏摺給咸豐,將自己的計劃告訴咸豐皇帝。
其他幾位地方大員未必會聽從他的招呼,最終圍剿淮海軍的計劃還是要透過朝廷的手下達。
回到了府邸之中,曾國藩帶上了老花鏡,桌案上是幾份淮海軍的報紙。
報紙上將有照片,雖然模糊,但是曾國藩能夠看到站在中間的那個年輕人,按照報紙上所說這就是那位淮海軍的總統董書恆了。
幾千人的大會,呵,這個淮海軍還真是好大喜功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個人果然是年輕,不懂得韜光養晦。難怪朝廷要對付他。
現在河南的太平軍已滅,北方只有一小撮捻匪,不足為慮。
大清的天下似乎又恢復了安定。
至於太行山上的山匪,大家一般選擇自動忽略。
佔山為王,固然是難以剿滅,但是太行山的地形限制,也限制了山匪的發展。
自古山賊難以剿滅也難以壯大,因為山中產出有限,人口有限,這兩點就限制了山匪的擴充。
在曾國藩看來,淮海軍雖然佔據了五省之地,但是他們崛起時間太短。
大部分地盤都是新近佔領,無法轉化為戰力,反而需要分兵去守衛。
而淮海軍所依仗者不過是火器更加優良。
這一點只要各省能夠從洋人出購買到先進的火器,完全可以彌補差距。
淮海軍的報紙,曾國藩一直會讓人購買,透過報紙,曾國藩瞭解到了淮海軍的很多情報。
這些報紙,讓曾國藩覺得董書恆是一個個性張揚的人。
作為一個傳統文人,曾國藩還無法認識到報紙掌控輿論的作用。
因為在傳統士大夫看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士大夫也會控制輿論,但是隻會侷限於本階層,普通百姓只是工具人和控制的物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