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董書恆回了個軍禮。

他今天穿了一身筆挺的正裝。

現在這種類似於後世中山裝的正裝非常的流行。

最早由淮海軍的常服改成了了軍政府的工作服,然後又傳到了民間。

那種衣冠禽獸的滿清官服早已經被淮海軍拋棄。

現在留了斷髮,穿上短裝之後,董書恆對自己的樣貌更加的自信了。

加上上期了以來形成的上位者氣質,讓人油然產生親近之感。

董書恆上了自己的汽船,這艘船是專屬於董書恆的座船。

這艘船改裝了新式的蒸汽機,可以在水中跑出極快得速度。

董書恆的這艘快速汽船沒有什麼攻擊力,但是逃跑的速度絕對是一流。

船上的生活設施齊全,堪比遊艇。這也是董書恆為什麼選自坐自己的快速汽船。

上船之後,董書恆補了一覺,昨天晚上折騰的不輕。

醒來之後已經到中午。

船隊已經沿著運河到達了淮安府。

董書恆來到甲板上透透氣,魏玉祥緊緊跟在他的身後。

河道兩岸的農田都種上冬小麥,一望無際都是綠油油的一片。

水師通行,商船避讓,一路暢通無阻。

在運河上,水師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前進著。

董書恆這次出來的時間不長,所以中途董書恆並不準備下船。

只能在船上看看兩岸的變化。

淮安府以農業為主,這裡沒有什麼重工業。

董書恆看到的大多是農田。

很多河邊的農田都是修整河堤之後新開闢出來的。

修整河堤時挖出的河泥就是這些新田的上層。

所以這些田地裡綠油油的麥苗,長勢非常好,行壟之間露出的土壤都是黑黝黝的,跟其他地方的黃土截然不同。

大片的農田的中間,每隔一段路程就能夠看到一個村落。

這兩年穩定的社會環境,加上淮海軍減少農稅,廢除丁稅以及徭役。

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分地的政策大大增加了農村自耕農的數量。這些人才是農村發展的基礎。

當然淮海軍的農場也變相帶動了農村的發展。

農場的種植理念可以帶動周圍農民農業技術革新。

要知道,普通的老百姓是沒有能力進行農業研發,地主倒是有能力,但是不會去做。

另外,普通的農民一般也不會嘗試新作物的種植。所以像玉米、甘薯、土豆這些高產作物傳到中國幾百年了,還沒有完全推廣開來。

但是農場卻能夠整合資源去做農業研發,去嘗試新作物的種植。

到了後世,中國的農村再次嘗試推廣農場化種植,就是因為這種種植模式確實比分散的小農模式要更加高效。

等到以後工業化佈局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董書恆還是準備推廣農場化種植模式。

以後哪怕滅了滿清,淮海軍的農場還是要繼續發展下去。而且董書恆還會支援更多的個人建立農場。

耕種土地以後會有很多,很多!

到了徐州之後,運河兩岸就能夠不時的看到高高的煙囪,煙囪裡連綿不斷地向外冒著黑煙。

在後世這意味著環境汙染,一般只有在落後的地方才有這樣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