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彰一聽是這事兒,心中早就樂開了花,他一早就盤算著怎麼擴軍呢!

從董書恆那裡,他就學到一點,那就是手上有槍,心中不慌。

不過原來他也只敢成立五千新軍。

一來,他不想太招搖,像董書恆那樣跟朝廷都翻過臉的自然是無所謂。

吳健彰雖然是廣東的地頭蛇,但是他現在還是不敢跟清廷翻臉。

他可沒有董書恆那樣的自信,在他心中清廷還是一個他無法碰觸的龐然大物。

但是,是人都是有野心的,如果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實力,又不會引起朝廷的猜忌,那就再好不過了。

這次十三行行也不能白白地幫葉名琛徵募新兵。他們的財力可不像淮海軍那樣雄厚。

況且,去年的貿易戰,十三行的商人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現在正是他們在經濟上最緊張的時候。

所以,這次葉名琛找到吳健彰之後,吳健彰沒有一口答應,而是一反常態地跟葉名琛講起了條件。

吳健彰也沒有為難葉名琛,吳本就是布政使掌管財稅。

吳健彰只是跟葉名琛提議將兩廣的厘捐抽出一部分來養新軍。

所謂的新軍最起碼要用洋槍、練洋操、足薪餉,有了這三點才能夠最起碼地保證新軍的戰力。

吳健彰本人是不大懂軍事的。不過他跟洋人的關係很好。僱傭了一個法國的教官團幫他訓練新軍。

然後,他將自己的心腹安排進去擔任新軍的各級軍官。

這幫法國教官團不光幫他訓練軍隊,而且還幫他指揮軍隊。

他知道自己的那些親信有幾斤幾兩,沒有將軍隊完全交給他們指揮。而是讓他們在打仗的時候聽從法國教官的安排。

他僱傭的這個法國教官團還是比較靠譜的,法國人這個沒有欺騙吳健彰,派給他的是真的教官團。

法國人一直想圖謀廣州,而吳健彰這個人不僅是廣東的官員還是當地的地頭蛇、大買辦,正是他們需要拉攏的物件。

雙方因此湊到了一起。所以吳健彰的新軍還真的是有戰鬥力的。

雖然說不如淮海軍,也不如法軍,畢竟他們訓練的時間還不長,兵源的素質也就那樣。

但是如果要是董書恆看過廣東新軍的話,董書恆一定會給出一個不錯的評價。

此時的廣東新軍從戰力上已經超過了廣西的石達開的手下。

怎麼說也是用的法式裝備、法式操典,這起點就是世界上最強的陸軍,雖然兵源素質差點,訓練時間不足。

董書恆當然知道吳健彰在廣東建立新軍的事情,情報部甚至還派人打入了進去。

一次招那麼多新軍,要打入幾個人還是很容易的。

這次葉名琛與吳健彰最後定下在廣東建立兩個鎮的新軍,總計一萬人。

所需費用除了各地的大戶人家納捐,葉名琛還特批從關稅挪了一筆。

現在兩廣已經取代了兩江成為清廷的最大賦稅來源地。董書恆到現在都沒有交一分錢的稅給清廷。

不過,現在董書恆不公開造反就已經是給清廷最大的利好了,不能指望他交稅。

葉名琛雖然是漢人,但是此人對清廷卻是忠心耿耿。他是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文人。

這次他雖然答應了吳健彰的要求,但這些事情他都會報告給朝廷,而不會瞞著朝廷去做。

而且,之所以建立新軍也是因為朝廷之前就下令讓各地督府組建新軍繳匪。

現在在兩廣地區最重要兩支軍事力量變成了石達開的太平軍以及吳健彰的兩廣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