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習慣了就好。

就像劉平安也在努力習慣老丈人家啥都不忙慢慢來的的節奏一樣。

包穀還沒有掰完,包穀杆還沒有砍,豌豆地還沒有打,只要先把要種豌豆的那片田打出來,山坡坡上的包穀就可以慢慢掰,那些包穀杆更是不用著急,反正那片山坡就沒打算種豌豆,荒著就行。

這麼一想,好像還真的不用那麼忙,慢慢來,無所謂。

出點錢找人幫忙,好像沒必要,倒不是真的捨不得那點錢,主要是那個家不是他在當,隨便插手很容易出力不討好的。

那就自己出點力好了,幹活而已,這陣子挺過去差不多就能閒下來了。

至少是不用像這陣子這麼忙了。

夏迎秋是知道劉平安為了果園翻土是在年中“買”了微耕機的,也和他說過下面打豌豆地的事兒,劉平安表示沒問題,反正村公路都是硬化後的水泥路,開著微耕機跑個六七公里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說得輕鬆而已。

事實上除了最初微耕機很少見的時候,機主會開著微耕機到處跑到處掙錢,可現在微耕機不說普及到了每家每戶,三四家人有一臺是差不多能平均得下來的。

這種情況下還開著微耕機跑那麼遠的路,就有點瓜批的感覺了,好多人都習慣就近原則,換工也好,出錢也好,總能解決問題的。

劉平安倒是無所謂,自家有微耕機嘛,老丈人家的豌豆地肯定是要去打的,只是那不算太遠卻也不算太近的六七公里路,好像真的夠嗆。

畢竟微耕機這東西真的不適合長途跋涉,可以上輪子開著走沒錯,可得亦步亦趨又不能坐上去,速度還不算快,說白了就是得推著那麼個打田的機器,直接走上六七公里的路。

以前這點路不算啥,可現在能有多少走路的時候啊,別說六七公里了,幾百米都能覺得累得慌。

當然了,他是不那麼在意的,畢竟微耕機是優質芒果園的附贈品,算是有獨特烙印的系統產物,是能夠被虛實雲盤儲存收納的。

收起來就好,下去了取出來就行,反正系統自帶模糊化合理化的資訊處理功能,瞞天過海偷天換日都成基本操作了,別人大概會自動腦補他開著微耕機一路狂奔或者用摩托拖著微耕機一路狂奔的場景?

現在更不用說,微耕機割草機都給升了個級,妥妥的系統產物,獨特烙印無比鮮明,完全不用擔心虛實雲盤儲存收納的問題。

只是,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

先把微耕機開出來,再把割草機弄出來,然後把舊摩托開出去靠邊停下,裝模作樣的拖過微耕機捆上,捎帶著把割草機也綁了上去。

嗯,搬機器嘛,就得這樣子有個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