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利益共同體(第1/2頁)
章節報錯
錢,滾滾而來!
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不過就在武漢四店開設完畢之後,劉東明便立即停止了繼續擴張,而是在兩湖境內市縣開設,繼續穩定兩湖糧價。
中國自古以來就分為三大糧倉。
分別是江南糧倉、兩湖以及川渝之地。
可以說這三大糧倉所產之糧幾乎佔據了全國的一半以上。
而控制了兩湖以及川渝兩座糧倉無疑就相當於擁有了巨大的糧食資源,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青龍商會固然談不上控制,但是一旦四地的超市開遍市縣,無疑就是一種變相的控制。
這種相對於溫和的商業方式看似無聲,卻每時每刻都在浸潤著四地計程車紳和百姓。
就拿古代的鹽來舉個例子。
隋唐時期,鹽確實貴,因為來之不易。
畢竟那個時代工業技術嚴重落後,無論勘探還是提純幾乎都是採用的最原始的方法。
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成本極高。
那個時候一斤粗鹽的價格大約在300錢左右,換成後世相當於300500塊錢。
可是就是這種最劣質的粗鹽一旦運送到吐蕃、西域諸地,幾乎一斤就可以換到1匹馬或者三頭牛。
當然,這其中自然有商業的成分在內。
畢竟路途遙遠訊息閉塞,再加上這些地方不產鹽或者少產鹽,所以當地人就認為鹽就是這個價格。
可是到了宋朝的時候,隨著工業技術提升,再加上海鹽的廣泛使用,其實鹽的製造價格已經非常低了。
在宋朝的時候一斤一般的粗鹽價格大約相當於後世50塊錢左右。
可是,在這個時期的一斤鹽在吐蕃等地同樣能夠換到一匹馬或者三頭牛。
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是無限洗腦和認知問題。
因為他們祖祖輩輩都是花的同樣的牛馬換取的一斤鹽,而漢族的商賈為了自身的利益又從來不會告訴他們自己的進貨價。
久而久之,他們就認定了一斤粗鹽的價值就等於一匹馬或者三頭牛。
劉東明要做的事情也恰恰如此。
他就是要讓四計程車紳、百姓認定,一斤大米的價格就是一分五厘到兩分之間,超出這個價格就是有人從中作梗。
一旦這種認定被所有人接受,那麼四地才能真正成為青龍商會的糧倉。
然而想達到這一點難嗎?
很難!
畢竟四地多在內陸,並且來往商賈繁多資訊根本就不像古代那般閉塞。
那麼怎麼辦?
官商勾結無疑就是最好的辦法。
“前期咱們打了個時間差和資訊差,在兩湖省城開設了八家超市,外面有沒有什麼風聲?”
長沙一家客棧的一個房間內。
客廳八仙桌上,劉東明以及七大龍頭各坐一方。
另外張勇雖然沒有上坐,不過也站在劉東明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