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6章 科舉制,天子門生!(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實在是太窄了!
只能做小官,手裡又沒有實權,要是沒有伯樂看重,幾乎不可能出人頭地。
等於是固化了階層。
相比較而言,科舉制要來得相對公平的多。
一念既出。
翌日,在朝堂之上,王耀將自己的這個想法,告知給了文武百官,包括科舉制的舉行間隔——是一年三次的,選拔流程,從下往上分為——鄉試和會試。
出乎王耀預料的是。
當王耀說出,要用科舉制替換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一眾官員們的反對聲音,是並不大的,甚至還有不少人,選擇了贊同。
為什麼會這樣?
稍一細想,其實是能想到原因。
第一、相比於世家大族,普通老百姓們的條件,實在是太差了,家裡一窮二白,基本上都難有幾卷藏書。
先天條件不佔優的他們,就算寒窗苦讀十年,可能也比不上士族子弟的“普通努力”。
第二、就算有一些寒門貴子浮現出來。
須知,按照王耀的說法,鄉試、會試,都是要選定主考官的。
即便在這兩個過程當中,沒有作弊、偏袒的狀況發生,一切按實力說話,可主考官一旦選上了你,讓你高中了,你是不是都要承這個情?
到頭來,做了官上了朝,你便成了對方的門生。
而且,這主考官,每一屆都是會換的。
加之,會試主考官,只有當朝大官可以擔任。
可以想見,假以時日,朝堂之上,一定會派系黨羽林立,可終究還是他們士族,掌握著絕對的生殺大權!
更遑論,有真才實學的寒門,比起一些尸位素餐的廢物,的確是於國家、於大夏更為有利。
綜上。
把這些想清楚了。
滿朝文武,還有什麼好不答應的?
然而,他們不知的是,王耀私底下還藏了一手!
既無人反對。
在王耀的推動下,大夏的第一屆科舉考試,自然而然的便很快就舉行了。
等到九州和洛陽的鄉試結束,一眾地方學子和“京城”學子,齊聚帝都,再進行完一輪會試後。
王耀這才告訴大家,還有……第三場殿試!
將由他親自出題、監考,最終考上的學子,稱之為進士,前三名則分別叫做狀元、榜眼和探花。
更加關鍵的是。
由於這些人,是王耀親自選的。
所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叫做——天子門生!
有了這層關係,他們是鄉試、會試主考官的人不錯,可更是王耀他這個大夏皇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