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非正規開局(第1/5頁)
章節報錯
上午,南易自己一個人琢磨,下午,又連線情策委和南辦來了一場電話頭腦風暴。
接著,南易讓法拉奎去地下水管理局、水開發署、水文協會“借”一點印度水利的相關資料,他自己給徐霞客上了三炷香,嘴裡嚼著鹹蘿蔔, 為孟買市民巡視起了他們的江河湖。
五個提供飲用水源的湖泊,三條發源於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的小河,南易全都去轉了一圈,他還去了孟買北郊的苦河看了看。
苦河的河床深處有苦石,導致河水苦過黃連,也因為河水苦,苦河的河水就被印度這裡的好幾家制藥廠給盯上,爭先恐後地爭奪河水。
南易到苦河的時候, 苦河已經不能算是河,說它是溪流都算抬舉。
取了幾份水樣,讓人儘快送到李家坡去做分析,要是真有什麼神奇的功效,南易也會加入哄搶的行列,現在搶還能喝點湯汁,再遲點渣都不會剩。
關心完孟買的水利工程,南易又去公立圖書館泡了三天。
圖書管理員是一個熱心人,不但幫南易找出八十年代所有的舊英文報紙,還幫著進行分門別類,指出需要閱讀的重點,這為南易節省了不少時間,不然他也不可能三天時間就把八年多的報紙給看完,哪怕是囫圇吞棗。
世間自有公道,好人必有好報,圖書管理員很快就交了好運,有個同樣好心的人送給他一臺電冰箱,附帶一臺淨水器。
去過圖書館後,南易又讓人去報社找記者打聽一下他們寫文章之時, 要用到資料是拍左腦袋,還是右腦袋,一般來說,拍左邊會把數字往高裡編,右邊則正好反之。
“左、右、右、左、左、左、右……差不多6.5比3.5,算了,資料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
把筆一扔,南易往椅背上一靠,撫著下巴總結這幾天收穫的資訊。
首先,南易已經肯定,達拉維絕對不是什麼貧民窟,而是很適合他摻一腳的經濟特區。
1985年7月,印度最高法院做出裁決,地方當局有權強行拆除阻礙交通和佔用公共場所的非法建築。
這個裁決出來以後,孟買市政廳就準備把貧民窟給拆除,可經過幾次努力,不但沒把貧民窟給拆除,反而看著它進一步壯大。
這之後, 貧民窟拆除的事情就進入了冷處理, 誰也沒再提起。
既然現在拆不掉, 將來也不太可能做到。
印度有多個黨派,印度人可以在國境內自由遷徙,並且他們的投票權是跟著他們的身體走,而貧民窟人口眾多,這就意味著類似達拉維這種地方是大票倉。
誰想要選票就得擺出一點姿態,免不得要給貧民窟的人一點實惠。
透過報紙上獲得的要點,換位思考印度財團的利益,再結合上輩子關於印度不算多的記憶,南易基本可以推斷出印度的經濟將要實行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也許還要加上一個全球化。
當下印度的經濟有兩種模式,正規以及不正規,正規的就是照章納稅、遵守勞動法規,排除掉這些,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算非正規經濟。
小店店主、農民、建築工人、計程車司機、街頭攤販、拾荒者、裁縫、修理工、中間商、黑市商人等都可以算非正規經濟模式。
非正規經濟不僅助推印度的經濟增長,且解決九成以上的就業,而大部分非正規經濟就植根於達拉維這樣的貧民窟裡,政府不聞不問也不幫扶。
印度政府的如此態度並不值得奇怪,誰讓達拉維的工廠壓根沒一家納稅,而這種不納稅的行為是被默許的。
不納稅、不交社保、出口退稅,兩不負一正,這就意味著達拉維裡的工廠成本開支會比外面的企業低60%以上,加上大約10%要給各路神仙的冰敬炭敬,總體而言,成本還是能比同行低上一半。
這一半可就要命了,帶著這個優勢,完全可以在某個特定市場打出一個沒對手的真空地帶。
達拉維沒有什麼高技術工種,無法從事高附加值的產業,能浸淫的只有低附加值,拼價格的低端領域,根本無須擔心強勢敵手的降維打擊。
能打出碾壓攻勢的對手,根本不屑於到這種領域來刨食。
“在達拉維成立一家達拉維貿易,整合所有的工廠主,大家擰成一股繩,一起把事業更上層樓,大家吃肉,我喝湯,沒啥,嘿嘿,哥們就是仗義,在國內插隊還沒夠,大老遠跑這來繼續洋插隊。”
達拉維的問題想清楚之後,南易又花半天時間看了看法拉奎借回來的資料,一開始他只挑關於農業灌溉水利的部分看,可這部分的資料有點含糊,南易就把所有的資料都看了一遍。
看完之後,得出一個結論——印度政府在農業水利方面幾乎沒什麼作為。
過去二十年,印度的年平均降水量是890毫米,而印度把低於750毫米的降水量稱為乾旱,哪怕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水蒸發量比較高,這依然是一個很奢侈的標準。
750毫米的降水量如果放到地球上氣溫最高的國家科威特去,也足以把那裡的沙漠全變成綠洲。
之所以這麼高的降雨量還會導致乾旱,這又得繞到土地私有制上。
土地私有制導致印度全國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數人掌握,按照誰得利誰付出的原則,這水利工程的擔子自然落在土地主的肩上。
印度的氣候得天獨厚,理論上一年可以種三季,但事實上因為洪澇或乾旱,往往只能種出兩季,想把事實變成理論值,說起來無非就是“興修水利”四個字。
這四個字說著很輕巧,可做起來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