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泛美控投就和波薩克夫婦簽訂了協議,泛美控投和首富偉業共同投資波薩克夫婦新註冊的公司“思科”,泛美佔股25%、首富偉業20%。

至於思科這個名字只是從舊金山的名字“san francisco”裡提取了最後五個字母“cisco”,公司的徽標也只是用了舊金山代表性建築金門大橋的抽象圖形,不得不說,這取名和徽標都挺隨意的。

雖然說簽訂的合同裡面有“根據思科的發展融資需要,泛美控投的股份要跟隨稀釋”這一條款,可也有其他有利於泛美的條款,簡單的說,什麼時候才有稀釋的必要,這個解釋權在泛美的手裡。

泛美的股份當然要稀釋,可什麼時候稀釋,新的融資方又是誰,這可就有說道了,挖石油的有錢,挖煤的有錢,小國家的獨裁者有錢,可這些人再有錢也甭想投資思科。

思科未來當然能順利融到資,可新的融資方必須得是對思科上市有利,而且必須是對泛美控投友好的公司,甚至是泛美的戰略合作伙伴。

麥當勞是由麥氏兄弟成立的一個餐廳品牌,可麥當勞能成長成現在的麥當勞,這得益於雷·克洛克。

雷·克洛克本來是一個經銷混乳機的老闆,發現麥氏兄弟在聖伯丁諾市開的這家餐館一次就定購了8臺混乳機。

這麼大的購貨量讓克羅克震驚,他為了弄清楚裡面的緣由,特地趕到了聖伯丁諾。

這家麥當勞餐廳,與當時無數的漢堡包店相比,外表上似乎無太大的區別。但是,克羅克卻受到了強烈震撼。

其時正是中午,小小的停車場裡擠滿了人,足有150人之多,在麥當勞餐廳前排起了長隊。麥當勞的服務員快速作業,竟然可以在15秒之內交出客人所點的食品這種經營方式,克羅克可從未見過。

克羅克當即決定要和麥氏兄弟合作一起經營麥當勞這個品牌,1961年,更是把麥當勞品牌給買了下來。

所以,現在的麥當勞和麥當勞家族其實已經沒什麼關係,麥當勞之所以是麥當勞,功勞都得記在雷·克洛克的身上。

無獨有偶,雷·克洛克的傳奇故事,有另外一個人也會複製。

這個人就是霍華德·舒爾茨,未來被稱為星巴克創始人的這麼一個人。其實星巴克真正的創始人是一位當下還算有名的作家戈登·鮑克和兩位不算有名的老師——英語教師傑瑞·鮑德溫、歷史教師吉夫·席格。

年輕時候的舒爾茨原本一心想成為一名橄欖球運動員,可後來他發現自己的運動員生涯沒什麼奔頭,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習上。

1975年他獲得商學學士學位後,便進入施樂的紐約分公司謀得一份銷售員的工作,對於當時還要償還學校債務的學生而言,算是一份美差。

可不久,他又跳槽到一家進口瑞典廚具的公司,成為該公司羙國分部的副總裁。

在銷售產品時,他發現位於西雅圖的一家叫“星巴克”的小公司在他那裡購買了很多臺煮咖啡器。他感到很好奇,便親自到西雅圖看個究竟。

這一看,舒爾茨就把自己給看成了星巴克人,他成了星巴克的零售業務和營銷總監。

而現在的星巴克還是一家只專注於出售高質量的咖啡豆,沒有想過提供飲料服務的連鎖店鋪。

可剛不久之前,舒爾茨去米蘭出了一趟差,當他走入當地的一家咖啡吧,喝第一杯香奶咖啡時,就形成了創辦日後所見的星巴克的設想。

然而星巴克的三位創始人對舒爾茨的想法嗤之以鼻,根本不贊同他的想法。

就在舒爾茨準備憤而離職,建立自己的咖啡連鎖店,等積蓄夠足夠的力量回來收購星巴克的時候,他從報紙上看到了首富偉業新聞釋出會的報導。

雖然首富偉業只投資於高科技領域,可它背後的母公司泛美控投不是啊,他們可是投資了百思買和沃爾瑪。

噼裡啪啦,舒爾茨熬了三個通宵,在電腦上弄了一份星巴克咖啡品牌連鎖的策劃書出來,馬上就從西雅圖飛去了紐約。

而他的故事,自然是他自己親口告訴泛美控投的工作人員,他的策劃書,也是工作人員遞交給蕾切爾,而蕾切爾把這件事情彙報給了南易。

南易聽取了泛美工作人員和舒爾茨談話的錄音。

泛美控投的工作人員接待來尋求投資的人,整個接待過程不但要錄音還要錄影,這算是為將來的企業宣傳積累素材,也是為了查漏補缺和責任落實到位。

如果一個尋求投資的人沒從泛美控投拿到投資,而這個投資人創辦的企業最後又成功了,這就可以透過錄音、錄影倒推整個過程,到底是誰的責任,又是錯在哪裡,總結出來進行分析,以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當然,通常不可能到這一步,每一週,泛美控投的所有人員會一起把錄影和錄音過一遍,大家一起來討論尋求投資的人值不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