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家大片場從二十年代開始,試圖對電影產業實施壟斷,他們大肆收購羙國主要城市的豪華影院,雖然從數量上而言,被控制的影院只佔羙國影院的一小部分。

但它們所控制的都是每個城市的優質首輪影院,是主要票倉的所在,從票房份額來說,八大已經取得了羙國市場的壟斷地位。

小型製片商和獨立非連鎖影院都受到了排擠,導致小型製片商的影片很難打入被八大控制的首輪影院,而非連鎖的影院也很難拿到八大的最熱門影片。

八大壟斷的策略包括打包發行、延長輪次之間的間隔時間、按照不同城市排他性把影片放在自己旗下的影院放映等等。

這種操作,華府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於是,司法部門就發起了一次訴訟,把八大電影公司和院線全送上了法庭。

儘管華府贏下了大部分的官司,八大也簽下了各種協議和保證書,可誰會看著有錢不賺?

陽奉陰違,不落實到實際執行上,這肯定是題中應有之意。

到了二戰時期,華府也沒有閒工夫管好萊塢這一攤事情,八大就趁著這個機會,佔據了全美兩成左右的電影院。

雖然數量看似不多,但是這兩成電影院裡卻有著高達九成的首輪影院,發行影片的數量也佔到了七成五之多。

所以二戰結束以後,騰出手來的華府,又重新來收拾八大。

根據舍曼反壟斷法案,地方法庭認定,好萊塢八大雖然並未試圖壟斷電影的生產,但在發行環節,的確存在不少壟斷行為,這一點必須要打破。

一開始,紐約地方法院提出一個和八大協商出一個“可以保證充足競爭的影片發行制度”,不過這個思路送到最高法院[高法]審批的時候被否了。

高法認為,紐約地法提出的這種制度根本沒有可行性,更糟糕的是,為了監督八大是否在執行這種制度,不得不浪費人力物力,投入到曠日持久的對八大的日常操作跟蹤中。

這麼幹太不划算了,還不如想個一勞永逸的好辦法。

這個好辦法就是把影院從八大的大片廠中永久的剝離出去,只要製片、發行和放映不在同一家,那之前八大的壟斷做法自然不攻自破。

最終八大剝離影院的過程持續了三十幾年,直到現在還沒有徹底完成,倒是那些在發行操作中的非法手段,消失的非常快。

按照高法的要求,電影發行不再是多部影片一起打包,而是每部影片單獨談判,根據影片的質量,對所有影院一視同仁。

反過來,影院也不許對發行商區別對待。

不過南易看著手裡關於當初高法提出的策略,這其實也是有漏洞的,難怪現在八大中的好幾家又開始對影院虎視眈眈。

八大按照高法的要求,分拆成一家影片公司和一家院線,雙方不得互相干涉對方的運作。

如果影片公司希望重新進入放映環節,或者院線想進入製片發行環節,都需要向高法陳情[陳述情況],只有被鑑定為不妨礙行業內競爭,高法才會批覆。

這裡就有點扯淡了,只要兩家公司還屬於同一批股東控制,雖然做起來沒有以前方便,可互相照顧一下還是比較容易的。

不過儘管如此,這也造成了八大對電影發行渠道的控制減弱,所有影片得到了比以前更公平的競爭條件,獨立片商的影片又更多的機會進入影院。

這也就造就了現在好萊塢的獨立片商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不過這種情況等里根上臺以後就有所變化,里根奉行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托拉斯壟斷的監管非常松,他推行小華府、不干涉、效率優先的政策,相當於把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顛倒了過來。

《舍曼法案》在這個時期,也被重新加以理解,一些過去被認為是壟斷的行為,現在卻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