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被硬塞的人情(第3/3頁)
章節報錯
但過了幾年,滑車的裝置陳舊破損,時常發生傾翻傷人的事故,最終被工部局勒令停業。
於是這塊空置的三角地,慢慢吸引了許多菜農來此設攤,竟逐漸形成了一個露天的菜場。
這給了租界當局啟發,於是在1890年,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個頗有規模的磚木結構室內菜場,這就是滬海灘上第一個、以後名揚中外的虹口菜場,俗稱三角地小菜場。
菜場在對著文監師路的方向,建有一個小亭子,中部還設有天棚,以便於採光通風。
菜場的內部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間,出租給賣菜者設攤。租客除交納攤位費外還要納稅、繳管理費用,這與現在流行的超市、大賣場的管理模式,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由於在鬧市,小菜場生意格外興隆,到了1915年,磚木結構的室內菜場已不敷使用,租界當局遂拆除舊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新建的三角地菜場為三層,雙層樓梯上下。
底層主要為蔬菜市場;二層銷售魚肉類副食品及罐頭包裝食品,還有農副產品;三層為各種小吃點心店。
最多時,各式攤位竟達1500多,儼然是個菜場大超市。
有人寫了首順口溜讚道:“造成西式大樓房,聚作洋場作賣場。蔬果菜腥分位置,雙梯上下萬人忙。”
這裡不僅有國人的攤位,還有日本、蘇修等國的商販。
大嗓門、穿著木屐賣海鮮的東洋婆分外引人注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三角地菜場始終是滬海佔地面積最大,經營品種最全,服務設施到位的室內菜市場,三角地也成為滬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場的代名詞。
解放以後,三角地菜場舊貌換新顏,依然是滬海最大的室內菜場,排在滬海四大菜場之首[其後的三家:長壽支路菜場、鉅鹿路菜場和陝西北路菜場]。
三角地一天銷售的蔬菜副食品總量達到40來噸,1979年9月22日的《喉舌報》上曾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滬海虹口區三角地菜場。
這個菜場的營業時間是早晨四時半到深夜十二時,分早市、中市、夜市,早市最熱鬧。早晨五時,街道還靜悄悄的,菜場裡已經熙熙攘攘。
三角地菜場一共三層,五十年代,菜場二樓所經營的花木、竹器等業務,都歸口到了有關行業,人員也隨之轉移,二樓就作為菜場辦公室。
三樓的點心業,解放前就已歇業,被改成了菜場員工宿舍,並還開了一家招待所,安置進去一家小學校。
南易看了一下手錶,現在是下午三點左右,可菜場買菜的人還是很多,有些是全職的家庭主婦,也有早班下班順便過來買點菜的工人,有些看著應該是採購員,附近的國營食堂或者工廠食堂的。
南易還看見穿著軍裝計程車兵在那裡一筐筐的往解放大卡里裝菜,這應該是部隊上來採購的。
只是部隊上這個點來採購比較少見,他們一般都會大清早過來。
粗略的觀察以後,南易就從一個個攤位看過去,國營有國營的好處,特別對南易而言,每種菜邊上都有一個標價牌,這就省得他問價。
這時候,反季節蔬菜並不多,菜市場裡能看到的,除了肉類,大多都是應季菜,什麼捲心菜、菠菜、蘿蔔、萵筍、花菜、薺菜、草頭、生菜、青蒜、芋頭、冬筍之類的。
還有現在只在華東一代種植的滬海青,是一種小白菜,不過在大多數時候都會被稱為青菜,三十年後,要是混的一般的人,應該經常能吃到,沙縣的蓋澆飯配的青菜就是滬海青。
南易居然還看到了落湯青,這個菜口感有點澀,是包鹹湯圓的不二之選,因為發源於黃初平的故鄉,因而也被叫成大仙菜。
黃初平就是香塂很推崇的那個黃大仙,黃大仙宮裡供奉的就是他。
一邊用心觀察著菜場裡的菜色,一邊還記下幾種菜的價格,順便還把他想買的給買了。
而宮雪自從踏進菜場開始,南易就有意的和她拉開距離,誰讓她一進來就被人給認出來,一個個都過去和她打招呼。
她把人給吸引走,這也讓南易能更悠閒的逛菜市場。
等南易把整個菜場逛完,也初步得出一個結論,滬海這裡的菜籃子里根本不缺菜,他想打菜籃子的主意,還是得北上去京城。
京城和天垏那裡的菜籃子就比較緊張了,一入秋,青色的就很難見到,解決兩地的菜籃子問題,政策上肯定會受到扶持。
“明年,讓葛翠竹派幾個人過去探探路,先試試好不好做。要是困難沒有想象中的大,就該去把陳風鼓動起來和自己一起種菜。
倒賣批文是禍國殃民,為市民解決買菜難的問題,打造菜籃子工程,這可是功在千秋,給陳家臉上貼金啊。
企業家麼,就得符合時代的需求,就得做人民有需要的生意,而不是用什麼金融炒作思維玩什麼貨源歸邊、操控市場,連一棵小小的白菜都要榨出八兩油出來。”
南易腦子裡尋思著,又想到螞蚱和六指也快要結束訓練了,明年,非洲的大豆計劃也該執行起來了。
還得找氣象專家問一問,他記得後面的幾年,有一年的冬天特別冷。
天氣冷,越冬的小麥可能會歉收,得提前準備起來,從小麥期貨上榨半斤油出來,也可以過上好幾個肥年。
神農南糧集團現在是隻見出錢,不見進錢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