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二百八十六章、窺伺日本農業(第3/3頁)
章節報錯
武井保雄觀察客戶信用度的方法很獨特,例如他認為家居乾淨整潔的不會賴賬。憑藉這種生意模式,他迅速積累起不少財富。
1974年,武井保雄的會社更名為“武富士”,外號為“日元商店”,意思是這裡可以買賣日元。
不過,武富士會社的名聲很壞,因為它向顧客大舉發放高利貸,使不少人陷入債務危機。此外,報導中還說武井保雄跟暴力組織關係密切。
南易覺得這是一句廢話,放高利貸的不沾黑那就怪了,就連信用卡的卡賬,欠賬人要是一拖再拖,到最後出面來要債的都不會是什麼正經人。
高利貸嘛,手裡總握著不少還不出錢的欠債人的抵押物,能用來抵押的無非就那麼幾樣:不動產、汽車、土地、貞操、器官、企業。
不動產、土地、企業,南易都感興趣,其中最感興趣的就是土地中的耕地。
日夲這邊流行柏青哥、賽馬、麻將三種重度賭博方式,還有彩票這種輕度的獻愛心方式,甭管哪種,玩的次數多了,量變也就引起質變,總有那麼一些會輸紅眼,把家當拿到武富士去抵押借款。
南易就想讓報國米轂和武富士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報國米轂從武富士手裡高價購買抵押物,特別是土地,會給更高的價。
只要土地的溢價給的足夠高,武井保雄自然會開動腦筋讓他的客戶拿土地抵押,也自然會想辦法讓他的客戶還不上錢。
可能客戶能按時還上錢武富士的利潤會更高點,可那樣資金週轉率不夠快;而把抵押物賣給報國米轂,卻可以立即拿到現錢,收回去的錢又能馬上貸出去,武富士可以多賺取一筆利息。
和南易進行合作,綜合來說,武富士的利潤會更高點。
當然,武富士的背後不可能沒有南易想扮演的這種角色,可覺得沒有其他人會對耕地這麼感興趣,也給不出比他更高的溢價。
在日夲,從事農業開發的會社,唯有一家紅丸會社值得他重視。
不過這家會社正積極在華國佈局,在他們的東京大本營主要從事的是和農業無關的進出口業務。
日夲的耕地在7千萬畝左右,南易的小目標是1百萬畝,如果在兼併的過程中觸動了內閣的神經,他也會馬上縮回去,把小目標變得更小一點。
70年代,日夲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內閣實施了對農村的特殊優惠政策,對於農副產品生產給予高額的補貼,鼓勵農民留在家裡種田,別光跑到城裡當農民工。
日夲內閣認為,日夲大部分地區是農村,如果農村富裕不起來,日夲全國也就富裕不起來,如果農村亂了,那麼全國就會亂。
因此,日夲從70年代到當下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中,解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基本消除了城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消除了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日夲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遇到過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問題。
但是,日夲的農村城鎮化,並不是把一些小村落進行人為的拆並,把農家集中起來建高樓小區。
而是在不改變他們原有的居住地,不實行村落拆並的前提下,由內閣出資進行現代化的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做到家家通電、通煤氣、通自來水、通道路。
農民的居住與生活條件,不僅與東京、大阪的城市居民相差無幾,而且許多家庭都超過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
日夲的農村之所以能夠做到比城市還富裕,還有兩個基本的因素,一個是日夲農村有一個全國性的農業合作組織,叫“農業協同組合”,一般用英文字母“JA”來表示。
這個農業合作組織不僅擁有自己的銀行,擁有自己的物流中心,還擁有自己的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可以給農民貸款,同時也把農民種上來的蔬菜、水果匯聚到各地的交易中心,提供給全國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或者直接提供給各地超市。
也就是說,農民種上來的蔬菜水果,根本不用擔心會因為賣不出去而爛在地裡,你只要開車送到各地的JA交易中心,JA都會負責收購,然後分銷到全國各地去,這就能夠保證農民有足夠的種田收入。
其次,農村勞動力除了種植和加工農副產品之外,他更多的時候,還是充當一名產業工人。
也就是說,農忙的時候,他是農民,農閒的時候,他在家附近的工廠裡工作,他是工人。
日語中有一個專門的詞語,叫“兼業”,“兼業”與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做農民工不同,他們的農田就在家門口,而他們上班的工廠也在家附近。
所以日夲農民除了種田種地的收入之外,每個月還正兒八經地可以從工廠企業裡領到固定的工資,所以這些農民的收入自然要比一般人來得多。
正因為日夲農民有“兼業”的傳統,因此,日夲許多製造企業都把工廠搬到農村去,利用當地富裕的勞動力,訓練一批不會跳槽的農民成為技術工人,可以讓他們長久地在工廠裡工作。
報國米轂在日夲發展農業,根本不用考慮對外運輸的問題,農產品可以直接在日夲當地出售,並且還可以在日夲農村發展低技術要求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務。
只要報國米轂能收購兼併到10萬畝耕地,一年獲取10億美金的利潤不會太難,而且考慮到日円不斷升值和市場的不斷完善,這個利潤還能翻上幾番。
再加上還可以發展畜牧業,包括姜尚漁業、墾殖集團的鰻魚養殖,就農牧漁三項,南氏控投每年都有機會在日夲盈利過百億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