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藝術品托拉斯(第3/5頁)
章節報錯
一頓飯吃完,南易用港幣去結賬,不但匯率按照一比一來,還便宜了一塊錢。
當然,他也沒忘記把剩下的半隻燒鵝給打包。一隻梅子燒鵝四塊錢,兩塊錢,他怎麼捨得扔掉。
趁著還有時間,先去招待所幫包劍開了一個房間,然後把雜物放下,去公共盥洗間把自己收拾收拾,兩人就往羊城賓館過去。
“亨利先生、梁小姐,你們好,我們現在就去藝術品商店參觀嗎?”
在羊城賓館和亨利、梁慧文碰上頭,南易說了一句,就站在那裡等待包劍的翻譯。
包劍:“亨利先生說現在就過去。”
“亨利先生、梁小姐,車已經在門口等著,兩位請。”
把人迎到門口的車旁,亨利、梁慧文、黛溫上一輛車,南易和包劍坐一輛。
車子到藝術品商店的門口,南易先下車去和門口站崗的同志交涉。
“同志,你好,這是我的工作證,我陪外賓過來參觀。”南易遞上自己的工作證。
門崗看過了以後,就把證件還給南易,“需要我通知領導嗎?”
“不需要,我們這次過來就是參觀。”
這裡的通知和不通知可也有說道,通知就是大單,需要協調一下單位之間的利益,南易領著客人來這裡買東西,藝術品商店要給深國發一點交代。
不通知,那就是單純的看看,或許會出手買一兩件,犯不著驚動領導。
藝術品商店有專門的外賓接待部,很多國人見不到的好東西都能見到,當然,給外賓的價格也是非常“貼心”,人民幣一百的,賣給外賓就變成一百美金。
這時候,老外可以享受很多便利,同時也得多付點鈔票。
按後世的話說,他們都是買了高階VIP的客戶。
“亨利先生,這些是粵繡,起源來自於女性閨閣之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中原移民把刺繡帶入嶺南,被奉為粵繡始祖的是唐代南海貢奇女盧眉娘。
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南海郡進貢朝廷的14歲姑娘盧眉娘,她的祖先是南北朝時代北朝帝王的老師盧景祚兄弟的後代,後來流落嶺南。
她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
唐順宗皇帝嘆其工,謂之神姑。
唐憲宗皇帝更贈給她金鳳環戴在手腕上,嘉獎其聰慧而奇巧。
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
明代正德年間,粵繡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國、鷹國、琺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
明正德九年,一葡國商人在羊城購得龍袍繡片回國,並將繡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
明嘉靖三十五年,一位曾在羊城逗留了幾個星期的葡國傳教士克羅茲,回國後在其所著的回憶錄中寫道:羊城很多手工業工人都為出口貿易而工作,出口的產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有彩色絲線盤曲的繡在鞋面上的繡花鞋……都是絕妙的藝術品。”
一到粵繡的展示區域,南易就講起粵繡的歷史,再經由包劍翻譯給亨利聽。
包劍:“亨利先生說這些東西都非常漂亮,他曾經在巴黎看到過一個粵繡的作品,誇這是巧奪天工。也誇你的歷史功底深厚。”
“幫我謝謝亨利先生的誇獎……”
在藝術品商店一逛就是半天,南易既要扮演講解者的角色,還得注意看一些工藝品,把它們給記在心裡。
這半天,他算是累了個夠嗆。
最後,亨利謝絕了共進晚餐的邀請,晚飯還是南易和包劍兩個人吃。兩人也沒去外面吃,就去熟食的檔口打包了一點熟食,回到招待所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