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莫斯科不下雨(第3/4頁)
章節報錯
改組的結果與克里姆林宮的願望相差甚遠,私人農場並未大量出現,大部分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選擇了合夥、合股等共同佔有經營的組織形式,一些甚至保留原來的組織名稱和經營形式。
很多國營農場集體農莊的重新登記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名稱的改變,這些農場基本上保留了全部職工或社員,經營管理也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按照有關法令,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要把土地等其他財產以股份形式分給成員個人,個人繳納微薄的土地稅後,從政府的相關機構得到土地所有權證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民的響應並不是很積極,應該是糧價的原因讓他們缺乏信心。
財政赤字方面,1991年蘇修財政赤字20002400億盧布,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蘇修解體後,俄羅斯在改革計劃中提出,今年要把國家預算赤字壓縮到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12%,即實現“無赤字預算”。
執行結果,上半年預算赤字為國民生產總值的7.5%,到這個月赤字增加到8000億盧布,蓋達爾透露,這一數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5%。
俄羅斯企業的流動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緊縮信貸政策造成企業資金嚴重不足,形成龐大的三角債務。企業相互逾期債務和所欠預算繳款額,今年初為390億盧布,到3月底增加到7800億盧布,6月底達到3.1萬億盧布,目前俄羅斯正在清理,情況如何還未可知。
相當大一部分職工長期得不到工資,到7月初拖欠職工工資、退休金和補貼達2216億盧布,各行業的罷工通諜接連提出。
在這種情況下,克里姆林宮不得不改變既定政策,重新大量貸款,結果又出現嚴重的信用膨脹,信貸投入進一步劇增。
財政赤字、信用膨脹和現金短缺導致大量增發貨幣,今年上半年共發行2748億盧布,為1991年全年(890億盧布)的3.1倍。
從7月份起印發面額5000盧布的巨鈔,當月發行2600億盧布,進入8月份,已經發行了將近2000億盧布,按這個情況發展下去,到今年年底很可能會超過2萬億盧布。
俄羅斯印發鈔票的限界已經不取決於經濟,而是取決於印刷裝置和印刷技術。
鈔票按照這麼個印法,盧布會急速貶值,社會財富被稀釋,換個詞彙來說,就是被“蒸發”,價值5萬盧布(增發前)的商品,被以100萬盧布(增發後)買走,繼續增發,等“100萬盧布”的實際購買力不到“5萬盧布”的一半,就等於社會財富被蒸發了100萬盧布。
水被蒸發是到天上去,在如今很多俄羅斯年輕人的眼裡,美國式的生活就是天堂,假設天堂等於天,那一百萬的盧布蒸汽就是被萬塔計劃捲走了。
南易把沉在資料的腦袋抬出來,走到外面的院子裡,抬頭望天,天上,一朵怎麼看怎麼像里歐·萬塔的雲朵在那裡跳腳,彷彿在咒罵南易不懂經濟學在那裡瞎推測。
“看這天像是要下雨了。”
滴咕了一句,南易腦子裡回想著情策委發過來的幾個方案:
一、今年俄羅斯的糧食進口量會在1700萬噸2000萬噸之間,低於這個區間,城市的食物供給會出現問題,后稷農業可以主動出擊,爭取拿下更多的訂單份額。
二、俄羅斯的新鮮蔬菜供給會出現問題,后稷農業可以建立面向俄羅斯的新鮮蔬菜供應渠道。
這一點,南易理解的比較深,從綏芬河過關後一路走來,俄羅斯老百姓餐桌上吃的是什麼,一目瞭然,俄羅斯的土地問題不可能太快得到解決,即使不樂觀的估計,兩三年內也不用擔心蔬菜的銷售問題。
不過南易不太想建立供應渠道,投入太大,需要有一段相當長的回報期才能進行投資,在俄羅斯的計劃,他不敢做的太長。
與其建立供應渠道,還不如直接從東北地區和烏茲別克收購蔬菜販賣過來,只單純做一個蔬菜倒爺,投入少,見效快,就算有個萬一也只損失一批貨。
另外在這邊的國內倒爺已經不老少,有不少都會自己做飯,開一家專門賣國內農產品的小超市,讓倒爺們吃上一口家鄉菜,一解思鄉情,相信生意不會差。
“就是生意小了點,南氏不值得下場,自己也沒這個精力,算了,哪天遇到順眼的人,把機會送給他/她吧。”
琢磨完與農業相關的,南易又開始琢磨其他,情策委提出的其他幾條方案在腦海裡浮現出來……
在領事館窩了四天時間,南易開始出去活動,第一站去了老阿爾巴特街3號的變革公司。
當一個地方經濟崩壞,人就會想著往外遷徙,俄羅斯這裡也是一樣。
變革公司的總經理查克·貝里給南易彙報了一下變革公司的業務情況:從今年3月份開始,原來只有稀稀落落幾個人來諮詢變成絡繹不絕,一開始主要是退伍沒有工作的大兵,夾雜幾個年輕漂亮的俄羅斯姑娘;後來,人變多,有著工程師頭銜的人也開始出現。
最近幾天計算機相關的工程師來的特別多,南易問其原因,查克·貝里的回答是國家計算機中心裁員,不少計算機工程師失業。
南易問其拿過簡歷,細細看過之後,從簡歷堆裡挑出兩份,“這兩個,發給華易看看,如果那邊要,就給他們。”
南易挑出來的是兩個硬體方面的專家,虞友澂擔任了華易的總裁之後,先是對之前的研究方向表示肯定,然後又提出華易需要有自己的造血業務,他把目光對準了pc。
如今華易已經有一個pc研發小組,正在研發華易自己的pc。
看過計算機工程師的簡歷,南易又翻了翻其他領域的工程師簡歷,不過他只是看,並沒有說什麼,技術上的事情,他壓根不懂,一個工程師有沒有真材實料,透過看簡歷他也分辨不出來。
人才小組自有一套分辨的辦法,他還是不要瞎發言、瞎指揮,辨錯一個人,投資一個虛無縹緲的研發專案,涉及到的是海量的資金,哪怕南氏現金流充足,也經不起幾次折騰。
都是自己家的錢,虧了心痛,一句輕飄飄的“交學費”可掩蓋不了自己的決策失誤和實際損失,哪怕拉幾個人過來包裝成集體的決策也沒什麼卵用,該虧的錢還是虧了,南氏要是倒了,可沒有一個北氏等著南易去當決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