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Brex的股票以每股0.45加元的價格在多倫多股票市場上市交易,當時我們的股份變成了35%。

同年12月,Brex首次釋出布桑專案的進展報告,對外披露首批三個鑽孔的鑽探結果:前兩個鑽孔在孔深84米至140米之間揭示出連續性相當好的金礦化;第三個孔穿透了厚80米、金品位值為1.91—6.58克/噸的金礦體。

該訊息釋出後,BreX公司的股票再次上揚。

去年4月,Brex報告了新近施工的另外六個鑽孔的結果,宣稱其中一個孔從地表至孔深26米穿過了平均品位為12克/噸的金礦體。

這一訊息的披露,使Brex的股票升至每股1.5加元。

同年9月,Brex提交了布桑金礦專案的初步勘查報告,報告中所估算的黃金儲量93.3至186.6噸,股價再度上揚至每股2.70加元。

經過沃什這個前股票經紀人的操作,如今Brex的股價已經接近10加元,這意味著我的投入已經增值了接近50倍,當然,現在並沒有到終點,依我對沃什制定的後續計劃的評估,Brex的股價完全可以漲到200加元以上。”

斯嘉麗講述的“故事”並沒有讓會議室裡的與會人員有太大的觸動,股價漲到200加元,不過就是40萬加元翻上千倍,倍數不少,但最終的數字只有4億加元。

雖說這個數字已經不能算是小數字,但並不足以夠資格出現在南氏舉行最高決策會議的會議室裡。

斯嘉麗說完,南易接過話頭,“Brex只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小計劃,能夠得到的利益也非常有限,之所以在會議上提出來,是因為一個新興行業網際網路正在冉冉升起。

一直以來,我非常關注網際網路的發展,網際網路給南氏也帶來了不少好處,改變我們南氏內部的溝通方式,加快了資訊傳輸速度,單是在金融上,就為我們贏得了不少時間,進而獲得更多利益。

如果把一個人的人生分成幾個階段,20—30歲應該就是奮鬥期,30—40歲是人生的上升期,家庭、事業在這個階段都會達到最佳的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40歲之後,生活的模樣基本就定型了,很難再往更好的方向變化。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有二十年的黃金期,如今20歲的一代人會慢慢取代40歲的一代人,當然,這是對沒有多少積累的普通人而言。

一輛全款買下的車,兩三個還在成長期的孩子,一棟還在還貸款的房子,賬戶裡區區一兩千美元的存款,一份已經非常乏味且沒有多少上升空間的工作。

這些就是一個普通人二十年積累下來的資產,今天,一個20歲的年輕人只要運氣好一點,一場牌局、一張大樂透、一份高薪工作都足以讓他在很短的時間超過前人二十年的積累。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他們的財富人生就是如此,很難編織出新的指令碼。

對不太普通的精英青年來說,也許是一個月,也許是一年,他就可以超過普通人二十年的積累,當然,能力越大,野心也就越大,精英青年不會和普通人去比較,他要比較的是精英中年。

終有一天,精英青年會取代精英中年,成為精英界的中流砥柱,或許他會安於現狀,或許他會往天才界發起衝擊,各位,在現有的行業中,一個精英越級挑戰成功,成為天才界中流砥柱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沒有繼承上一代的積累,一個精英進入天才界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更不用說成為中流砥柱。”梁慧文說道:“會有這樣的人出現,但是數量絕不會多,只會有極個別的幸運兒。”

艾勞多·馮·馬肯森:“在歐洲、北美幾乎不可能,現有的行業已經被大財團、大企業佔據,一個沒有多少資金的精英很難打敗資金充足、由無數和他相當的精英組成的利益體。

在經濟發展速度相對滯後的亞洲應該還有機會,現在還沒有太多的大型企業出現,行業裡還有不少的可發展空間。”

馬世民:“亞洲的機會也不多了,最容易誕生天才的華國已經經過兩輪洗牌,現在還活著的都是精英中的佼佼者,他們離天才很近,再有後來的精英很難和他們對抗。”

南易輕笑一聲,“如果我說傳統行業,或者說傳統賽道對精英敞開的天才界大門已經在快速關閉,這應該不算錯吧?”

“沒錯。”

眾人紛紛表示認同。

“傳統賽道不好進,精英們不會就此認命,他們會尋找新的賽道,一條終點沒有人站著準備看他們笑話的賽道,一條相對公平,競爭對手都在起跑線附近的賽道。

網際網路就是一條這樣的新賽道,漫長且複雜,沒有先行者,沒有可以學習、模仿的經驗,精英們只能自行摸索,這意味著這條賽道很難走,也意味著沒有標準。

難走沒關係,只要公平,只要‘難’沒有針對性。

沒有標準,就意味著沒有巨頭,不會有來自天上的打壓,也意味著未來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起跑線上。

雖然華盛頓已經在推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也已經把建立資訊化高速公路列為國策,但是網際網路這個新鮮事物並不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想要讓人們關注它,去使用它,就需要有人去鼓吹、推動。”

南易攤了攤手,繼續說道:“需要做事,自然就需要資本,傳播網際網路需要資本,開發立足於網際網路的軟體也需要資本,想把軟體放上網就需要伺服器,一臺伺服器能接待使用者的數量是有限的,想要接待更多的使用者就需要增加伺服器方面的投資。

以現在的伺服器成本來計算,要搭建一臺可以同時接待一千人的伺服器,費用不會低於10萬美元,十萬人就是1000萬美元,這還不算需要按月支付給通訊商的費用。

不可否認,隨著技術提升,這個費用會降低,但是,如果僅僅是十萬使用者的產品或者服務,它能創造多少收益呢?

以AOL提供的服務和收費標準來推測,一年從一個使用者身上收費100美元已經是一個比較過分的數字,即十萬使用者最高可以提供1000萬美元的營業額。

不用我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這就意味著鉅額虧損。

最理想的狀態都是鉅額虧損,如果迴歸現實,十萬個使用者裡,有幾個會願意付費?”

“亞當,你是想說網際網路需要一個漫長的培育期,要燒掉不少錢?”

“Bin,不是剛需的新鮮事物,想要吸引人去嘗試,就要從免費開始。當年,東印度公司在滿清賣鴉片,就是從免費呈給滿清貴族品嚐開始,一邊鼓吹鴉片是補品,可以壯陽,一邊等著對方毒癮發作。

同樣,網際網路產品也要等著使用者毒癮發作,才可以考慮收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