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過飯,南易把冷妍送去機場,目送著對方過了安檢才離開機場,去赴陳丹的約。

……

矽谷,Silicon Valley,這個詞1971年被創造出來,一直到八十年代,矽谷才成了半導體、高新科技之標杆,矽谷一帶的公司也開始蹭熱度,在其公司名稱里加上“Silicon”這個單詞,矽谷有不少公司叫“矽”動力、“矽”科技、“矽”××之類的。

也有的更加徹底,直接把“矽谷”這個組合單詞都帶上,比如Silicon Valley Bank,矽谷銀行。

七八十年代,矽谷逐漸成為美國創業者的樂園,這裡的人們勇於冒險、無懼失敗,資金和人才匯聚於此,這裡有諸多創業公司急需資金使科技發明或商業創業從想象變成現實,但是傳統商業銀行很難探明新興科技公司的發展前景,加上早期可抵押的固定資產不多,創業公司很難從傳統銀行中獲得貸款。

市場上急需一家能理解科技公司發展邏輯的專業性商業銀行來幫助創業企業成長,填補市場之空白,在創業與投資的浪潮中,首富偉業、矽谷銀行的創始人們發現了市場機遇。

首富偉業無需多說,脫離泛美控投成為獨立的個體之後,業務模式已經往投資性銀行轉變,雖然名稱中並不帶銀行二字,但它實質上就是一家投資銀行。

矽谷銀行成立時間和首富偉業就是前後腳,當時,富國銀行的羅傑·史密斯、比爾·比格斯塔夫,還有斯坦福大學的一名教授羅伯特·梅德亞里斯三人,或許是看到首富偉業的模式不錯,或許是和南易英雄所見略同,三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矽谷銀行。

早期矽谷銀行是一傢俱有科技型特色的商業銀行,除了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之外,還開創了科技企業信貸業務。透過特殊的股東背景與客戶關係建設,矽谷銀行逐漸擁有了品牌知名度。

矽谷銀行明白,想要在科技企業信貸中做出成績,必須像一家風投公司一樣行事,必須學習和依靠矽谷現有的風投公司豐富的客戶資源與行業經驗。

為了加深與矽谷風投公司和科技企業的聯絡,在沒有豐富營銷預算的情況下,銀行發起人在早期身體力行自我推銷,用人脈資源打響了矽谷銀行的品牌。

首先,透過招攬矽谷著名的企業家和活動人士參與投資入股矽谷銀行,公司與矽谷主要企業建立了利益聯絡,後者成為銀行最早的客戶群體。

有趣的是,矽谷銀行發起人招攬投資人的過程,大多是在矽谷的撲克牌團體活動中完成的。最後團體內的每一個人都向矽谷銀行投資至少一萬美元,成了矽谷銀行創始人之一。

最終,矽谷銀行從共計100位創始人手中集資500萬美元,發起成立。在當時,沒有哪個公司有如此之多的創始人。

“100位創始人”這個特殊的數字,和撲克牌局的故事,從此在矽谷內被人津津樂道,無形中為矽谷銀行做了廣告。這一部分股東群體,也提供了矽谷銀行最早的業務資源,讓矽谷銀行在成立之後迅速盈利。

其次,龐大的創始人群體為矽谷銀行的信譽做了背書,透過推銷股東團隊,公司有效地挖掘了市場並獲得了客戶的信任。矽谷銀行客戶經理在向潛在客戶推介時,必定會介紹自己龐大的創始人團隊。

一方面,股東的名譽提升了矽谷銀行的品牌知名度,使銀行更容易地獲得客戶的信任;另一方面科技與創投圈內人員聯絡緊密,透過股東的牽線搭橋,客戶經理可以第一時間與企業創始人建立了個人聯絡,有利地幫助銀行開發了市場。

最後,矽谷銀行營銷上的成功,根本上與公司管理層的身體力行分不開。矽谷銀行管理層和員工是一群非常刻苦而且對工作富有激情的人,他們隨時隨地地賣力營銷,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了這個新型銀行的不同之處。

早在集資時期,銀行發起人透過人脈建設和賣力遊說,僅在45天內就完成了籌集500萬資金的任務。而當時同樣想做科技企業銀行業務的競爭對手內布拉斯加科技銀行,完成資金募集則耗時9個月,完全失去了先發機會。

另外,在企業形象展示上,公司管理層還會親自上陣。與一般西裝革履的銀行家不同,在矽谷企業黃頁上,管理層穿著工作潔淨服,展現了公司的科技屬性,讓人耳目一新。

最後,矽谷銀行管理層從不錯過任何一個結識風險資本的機會,在各個風投會議上都能看到他們演講的身影,可以說哪裡有風險資本,哪裡就有矽谷銀行。

矽谷銀行在早期的業務佈局採取“三條腿走路”的模式,“三條腿”分別是科技銀行、商業銀行、房地產銀行。

商業銀行無須多說,大多數銀行都是商業銀行,房地產銀行指的並不是房貸,而是房地產貸款疊加持有證券中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抵押擔保證券,這是矽谷銀行的早期業務,而它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加州。

1990年前後,加州房地產市場衰退,房地產相關貸款和證券違約率飆升,矽谷銀行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房地產市場寒冬的打擊,在此之後,矽谷銀行吸取危機中的教訓,進行了全面的轉型。

首先,企業戰略重點中房地產銀行業務被取消,房地產貸款佔比很快下降到10%以下。

其次,矽谷銀行全面轉向專業化,將客戶群體細分,重點服務矽谷銀行具有優勢的特定行業客戶,其中既包括軟體、生物醫藥等科技行業,也包括傳統行業中的細分子行業,比如去年矽谷銀行開始服務的葡萄酒產業。

不過在科技銀行業務板塊,矽谷銀行的投資是比較保守的,只有當一家創業企業獲得風投後,矽谷銀行才會跟投,企業能從矽谷銀行獲得一定比例的貸款,通常是風投投資金額的1/4左右。

這樣相當於提前利用風投的專業知識,篩選了一遍有發展前景的初創企業,事實上,在過去的十來年時間,首富偉業被動充當了矽谷銀行的明燈,被矽谷銀行摸著頭過河。

矽谷銀行這種保守的做法,雖然能較大程度地保證資金的安全,但是也讓矽谷銀行錯失最大的回報。

這個弊端,矽谷銀行自然能發現,所以這兩年,它的業務又開始調整,把風投和資本納入了它的客戶目標,為兩者提供融資服務。

去年,美國透過的《裡格爾尼爾州際銀行業務和分支機構效率法案》允許金融控股公司收購在任何州的銀行機構,正式廢除了1956年關於阻止金融控股公司在多個州擁有銀行機構的《道格拉斯修正案》,這為在全美範圍內設立跨州的銀行機構開啟了大門,也為大銀行跨州合併開啟了方便之門。

矽谷銀行藉著這股東風,也踏上了擴張之路,矽谷銀行追趕風投機構的步伐,準備完全覆蓋美國所有的創新型城市。

名媛資本,資本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列數它的戰績,好像一點都沒有,雖然它投資了已經改名為亞馬遜的Cadabra、雅虎、網景、真實線上、亞當搜尋引擎等新興網路公司,但除了網景上市在即之外,其他公司只能說前景看起來不錯,是不是真的不錯還有待觀望。

從戰績方面來說,名媛資本真不夠資格列入新星的行列,可誰讓它的股東個個不簡單,乍看一下,美國是法治社會,些許小事首先想到找律師解決,而不是找關係疏通,但是內裡,其實還是關係型社會,好買賣只會落在“自己人”頭上。

名媛資本長得面善,招人喜歡,走到哪裡都容易被當成自己人,一個香餑餑,誰又不想吃上一口,正好,矽谷銀行對名媛資本就很感興趣。

波士頓,一棟名媛資本充當辦公室的別墅草坪上,正在進行一場自助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