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主義時代,列強明火執仗,金融是戰爭、海盜行為的支持者,也是掠奪利益的分享者。

在產業資本主義時代,為追求貿易帶來的超額利潤,貨幣、金融是輸出商品的工具,列強之間的貨幣地位、金融地位爭奪,也是為了獲得商品利益。

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追求貿易利益轉變為追求超額鑄幣稅利益,強權貨幣利用絕對優勢地位,不僅從佔有他國資源、商品、勞動中獲利,同時還在左右全球金融價格的漲跌中獲利,更從動輒就擊垮一個國家經濟的過程中獲利。

說到財富劫掠,人們極易聯想起海盜,其中就有紳士海盜與皇家海盜的說法。

歐洲人通常把由某國家政府或皇家支援的海盜統稱為皇家海盜或紳士海盜,在大航海時期,基於新大陸的發現和殖民地的擴張,全世界的海洋上行駛著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貨物的船隻,所以海上劫掠成為一種職業。

這原本是一種民間強盜幫夥的犯罪行為,但老牌歐洲帝國為了強化航海技術,擴大殖民地,刻意豢養海盜,甚至使之合法化。

最為典型的桉例是英國皇家海盜,而最為著名的人物,恐怕非英國大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莫屬。1577年和1580年,德雷克因兩次環行地球,在1581年4月被英國女王尹麗莎白一世親自登船賜予皇家爵士頭銜。

但是,英國人心目中的這位英雄及其統率的霍金斯船隊,其實就是英國皇家特許的海盜團伙,他讓英國皇家的每1英鎊投資變成了47英鎊的利潤。

在16世紀的歐洲,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大梁、世界霸主,而英國卻無足輕重。但是,這個時期宗教革命風起雲湧,逆轉著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英國亨利八世創立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英國成為最早的新教國家之一。

英女王尹麗莎白一世上臺後,對內鞏固新教地位,對外支援荷蘭等新教國家獨立,試圖將英國變成新教帝國,於是英國和西班牙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

在經濟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大發殖民橫財,也讓英國妒火中燒。但早在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也曾僱傭威尼斯航海家卡波特去尋找新大陸,足跡遍及北美的紐芬蘭、哈得遜灣和弗吉尼亞,以及南美洲的蓋亞那等地,但並未找到金銀財寶,一次次血本無歸。

大量的投資血本無歸,這又豈能甘心,既然自己找不到,那就打劫滿載而歸的商船。

1585年到1604年,英國建立武裝商船,每年近200次出海,專門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運輸船隊,平均每年擄獲財物約20萬英鎊。這在當時是筆相當大的收入,而為擴大戰果,尹麗莎白一世打起了海盜的主意,向仇視西班牙的霍金斯和德雷克率領的船隊頒發私掠許可證,授權該船隊合法打劫他國商船。

由於得到英國皇家的資助,1572年開始,德雷克駕著武裝商船,在加勒比海成了當時讓西班牙人聞風喪膽的“黑珍珠”,同時也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為英國劫掠財富無數。

1577年,德雷克得到一個情報,西班牙一艘滿載金銀財寶的運輸船卡卡弗戈號正從秘魯駛向巴拿馬城。於是,德雷克在巴拿馬外海設伏,於1579年3月3日將遠道而來的卡卡弗戈號擒獲,一次性打劫黃金80磅、白銀20噸、銀幣13箱以及眾多珍珠寶石。

此外,德雷克利用打劫卡卡弗戈號獲得的海圖,穿過太平洋和印度洋一路西行,一年多以後才回到英國,成為環繞地球航行的第一個英國人。

1580年9月26日,德雷克船隊滿載財寶駛進普利茅斯港,受到隆重歡迎。英女王尹麗莎白一世登上霍金斯船隊的旗艦金鹿號為德雷克授勳,並任命他為普利茅斯市長。

德雷克明裡表現出來的是殺人掠貨的海盜行為,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初級的金融行為。

大航海時期,無論是遠洋貿易,還是依託於武力的海盜行徑,其背後都必須有強大的資本支撐,而海盜船(武裝商船)的背後又透著股份制融資的影子,也有著風險投資的影子。

德雷克可以被當作是一個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他只有一艘武裝商船,經過一次出海劫掠,就有人找到他,要給他投資,德雷克的單帆也變成出雙入對。

又經過兩三次完美的“業務”完成,德雷克迎來了更多的投資者進行a輪、b輪的投資,他也得以建立德雷克船隊。而隨著德雷克船隊的“業務”越做越大,每次歸航的收穫也越來越多。

但是一次出海需要兩三年時間,而那時候海上航行的風險是巨大的,商船葬身大海是常有之事,這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收益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正因如此,有人在嚐到一兩次甜頭之後,見好就收,把手裡的“股份”賣給別人,即股份套現,接手股份的人可能會爆賺,也可能會血本無歸。

大航海時期同時又伴隨、連線著殖民時期,殖民者為了殖民一片土地,除了刀槍棍棒之外,還會採用金融武器。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滿清商品市場流通有兩種貨幣,大宗交易、官方交易使用以兩為單位的紋銀,而老百姓和小商家的一般生活交易則使用銅錢結算。

同時,銀兩與銅錢之間存在一個固定比率,但是,由於各種經濟和貨幣原因,更因為各級官員借重銅錢兌紋銀貶值漁利,導致金融矛盾非常突出,銀貴錢賤問題長期存在。

一方面,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很難有財力兌換白銀,無法倚重白銀為財富保值;另一方面,滿清早年是個貧銀國家,白銀生產依賴滇省、緬甸和安南的銀礦,但這些地方無法提供穩定的白銀來源,這使得官銀來源嚴重依賴市場,必須依靠官方所制銅錢去市場兌換。

在這樣的前提下,銅錢的市場信用大打折扣,這就為境外商業和金融勢力留下了可乘之機。

康熙年間,滿清在茶葉、絲綢、瓷器方面,已經成為英國、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的主要供貨基地,英屬東印度公司等外國企業在華大量採購商品。

問題是,歐洲、北美對滿清商品需求量巨大,但滿清人對境外輸入的洋棉布、毛紡品、金屬製品以及香料、胡椒、檀香等需求很少。例如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的13年間,英國輸華商品總貨值不過1687餘萬兩,只相當於滿清出口英國茶葉貨值的六分之一。

面對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英國使出了上中兩策,第一就是對茶葉進口徵收高額關稅,第二研發具有成癮性的特貨鴉片,有組織、大規模地對滿清展開特貨走私。

此舉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逆轉了貿易格局,鴉片貿易導致白銀大量外流,而這時候,美洲獨立運動導致國際市場對茶葉和生絲的需求疲軟,滿清白銀供應鏈近乎中斷,銀更貴、錢更賤。

這時候,一個特有的貨幣現象出現。1833年到1838年的5年間,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跟蹤調查發現,洋錢已充斥粵省、胡建和浙省等許多沿海地區。

在江浙,專司外銀套購國銀的商人比比皆是,而且洋人刻意打壓國銀與外銀匯率,按當時江浙的計算,浙省每百萬兩的外貿交易額,因匯率問題就需清廷多支付10萬兩國銀,而全國外貿因匯率問題流失白銀上百萬兩。

據《林則徐全集》記載:洋人“不以買貨,專以買銀,暗中消耗,致內地銀兩日少,洋錢日多”。

洋人不受清廷控制的大量鑄造銀圓,並以此大量套取國銀匯差。在當時的滿清,嚴重的財富外流已經導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這也是道光必須痛下決心派遣林則徐禁止鴉片的重要經濟背景。

而其後,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資本看透過匯差的金融手段已經無利可圖,於是,放下“文”功,端起“武”鬥。

可笑的是,整場鴉片戰爭英方的戰爭支出就是透過匯差獲取,也就是說,雙方的後勤都由清廷變相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