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二章、利益動物(第1/4頁)
章節報錯
埃曼·羅蘭理了理思路,說道:“1993年美國嚴寒天氣導致食品價格攀升,經濟復甦下PMI(採購經理指數)從1993年6月49.6%的低點升至1994年1月的56%。
從1993年9月低點到首次加息前,農產品價格指數漲幅16.9%,工業金屬價格也上漲19.1%,原油則基本企穩。雖然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並沒有因此上行,但美聯儲認為經濟增長和食品原材料價格壓力可能推升通脹上升。
1994年2月,加息開啟後,農產品價格回落、工業金屬漲幅一度放緩,不過能源價格此時開始上行,從低點到第三次加息25BP期間上漲16.8%。
1994年5月,油價和工業金屬繼續上行,美聯儲加快加息50BP。
雖然CPI依然不高,5月會議前的4月CPI同比2.5%,持平於3月,但油價累計漲幅已達26.6%,而工業金屬在5月加息前再度上衝並創出新高。
美聯儲委員們擔憂依然不夠緊的貨幣政策仍可能推升資源品價格,進而導致新的通脹風險,因此,加快加息是為了消除依然很低的短端實際利率下的寬鬆環境。
1994年8月,油價和工業金屬繼續上漲,美聯儲再次加息50BP。
在8月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前油價和工業金屬繼續上漲,PMI雖然小幅回落至58%但仍處於高位。美聯儲官員認為經濟仍在快速擴張,儘管經濟近期可能放緩,但仍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確保通脹壓力繼續受到抑制,否則通脹壓力擴大的風險高。
1994年11月,油價回落但工業金屬價格居高不下,通脹走高,勞動力市場緊張,美聯儲再度加速加息75BP。
11月加速加息前,油價已經有所回落,但工業金屬價格仍在創新高,CPI同比升至3%。美聯儲據此認為經濟仍超預期強勁,許多行業運營在超均值的產能水平。在前期貨幣政策收緊影響下,經濟確實有所放緩,但沒能出現可持續放緩的跡象。在CPI走高和勞動力緊張環境下,通脹仍有壓力,貨幣政策仍不夠緊。
今年2月,工業金屬再創新高,累計漲幅80%,美聯儲再次加息50BP:1994年12月PMI資料回落至56.1%,油價也基本處於盤整態勢,但工業金屬再創新高顯示通脹壓力仍未完全消除,加息前低點到1995年1月累計漲幅80%。
因此,雖然美聯儲官員認為1995年經濟將大幅放緩,但為了實現通脹目標,進一步緊縮仍有必要,而速度降至50BP是減少過於嚴格的政策路徑的風險,比如對消費者、企業信心的打擊,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金融市場混亂。
此外從期限利差角度看,根據時任紐約聯儲研究主管的Mishkin所著《the Fed after Greenspan》,1994年前三次溫和加息25BP後,長期國債利率與短端利率幾乎以相同的步伐上行,因此期限利差並沒有明顯收縮,這可以理解為市場並沒有相信美聯儲控制通脹的決心。
而5月美聯儲加快加息後,10年美債利率停止跟隨基準利率上升的步伐,期限利差開始收窄。11月大幅加息75BP後,10年美債利率甚至大幅下降,利差接近倒掛。
美國經濟在今年顯著放緩,4月美國失業率逆轉開始上行,PMI也從1月連續回落後,5月首次落入收縮區間(46.7%)。雖然CPI仍在上行,但美聯儲擔憂的工業金屬價格也從1月開始回落。
美聯儲今年3月FOMC會議紀要顯示,與會者一致認為經濟已經放緩且處於可持續的路徑,雖然CPI還未回到3%,但委員們認為在採取進一步行動前先暫停並評估前景是更為穩妥的做法。因此,美聯儲在2月後停止加息。
總而言之,幾次加息實現了美國經濟的軟著陸,格林斯潘的前瞻式加息獲得了成功。”
南若玢緊接著又問道:“快速加息為何沒有引發經濟衰退?”
“雖然1994年加息幅度大、速度快,但在前一輪大幅寬鬆的背景下(聯邦基金利率從90年代初的8%持續降至3%),本輪加息幅度並不算很大,從結果上看金融條件上升幅度並不大(最終未突破0)。
此外,預防式的快速加息也給未來政策調整留出了空間,今年2月最後一次加息後不久,格林斯潘在國會聽證會上暗示,可能透過放鬆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復甦。
此外,能夠實現軟著陸的另一關鍵因素是外部環境相對平穩,全球主要經濟體基本已經走出衰退並呈現復甦態勢。1994年美聯儲加息週期開啟時,德國和日本已走出衰退。美聯儲在1994年7月FOMC會議紀要中同樣提及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工業國家經濟的快速修復。
與此同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於1994年初正式生效、疊加世界貿易組織於今年初的正式成立實現了全球化加速下貿易的大幅擴張,一定程度上助力美國實現軟著陸。”
“經歷了八十年代沃爾克治理通脹的時期後,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十分重視通脹,所以採取的是前瞻式加息的框架,在產出缺口尚未轉正,通脹壓力出現苗頭的情況下果斷加息,這樣的好處是經濟在動能和空間上都有較好的緩衝墊。
這次軟著陸的成功,得益於美國貨幣政策一直非常靈活,該加就加,該降就降,你說了格林斯潘在國會聽證時暗示‘可能透過放鬆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復甦’,他的意思就是可能對經濟衰退的出現提前反應,即降息,預防式降息。
同時,運氣也很重要,外部環境穩定是美聯儲精準調控的重要保障。1994年德國、日本走出衰退,全球共振復甦;主要國家達成多邊貿易協定,WTO即將成立;俄羅斯仍在親英美的鮑里斯治下;油價最大漲幅47%,全年漲幅25%,尚屬可控。
1994年至1995年間,沒有任何重大沖擊來破壞美聯儲試圖實現的經濟軟著陸。
OK,歷史的分析到此為止,我們再分析一下未來,降息會不會執行,會在什麼時候執行,一旦執行,會引起什麼連鎖反應。”
埃曼·羅蘭想了一會說道:“一,降息最直接的影響,是降低無風險資金收益。資金都是逐利的,對收益非常敏感,如果儲蓄不合算,就會從金融機構流出,為整個經濟提供活性基礎,從而帶動經濟的活躍與發展。
黃金會有一個短暫的上升行情,股市會有一個較長期的行情,結合網際網路的興盛與科技股的繁榮,美股會出現很長一段時間的牛市。
二,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降低,使國際資金很難利用美國的國債高利率套取不同國家國債之間的差價。
三,促使美元離開美國本土,美元降息,相對其他國家的利息,等於變相提高,促使美元進一步全球化。
四,美元降息,自然而然會影響到美元的匯率,從而引發美元的貶值,使美國的商品變得相對便宜更好銷售到全球。
五,金融資本市場與利率之間,有一定的反相關關係,就像蹺蹺板一樣此漲彼消,降息會有力地刺激證券、期貨、外匯、貴金屬等金融市場。
這五點是對美國國內的影響,另外還有對國際的影響:
一,大大減輕了其他國家資金外流的壓力,美元降息,相對的,其他地區的貨幣利率就顯得較高,有利於留住國際資金。
二,減少其他國家加息的壓力,甚至為降息提供了空間,透過降息減輕工商企業的資金負擔,促進經濟活力。
三,促進全球經濟進一步活躍,釋放流動性,資金面更寬鬆。會使資金從美國流向其他國家,有利於工商企業和房地產,以及金融市場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