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權力槓桿(第3/5頁)
章節報錯
1991年上半年,全國治理整頓工作全面展開,基建紛紛下馬,建材市場嚴重疲軟,孫嶽峰又大筆吃進了建材,第二年“南巡”之後,建材價格瘋漲,他又狠賺了一大筆。
孫嶽峰在投機上賺了兩筆大的,金蘭的生意也沒耽誤,1992年,金蘭公司的銷售額已經突破了七億。
從1985年經商尹始,一直到1993年,從4000塊啟動資金需要借一大部分到成了億萬富翁,一路走來,孫嶽峰可謂是順風順水,你知道現在他人在哪嗎?”
“大哥,我怎麼可能不知道,孫嶽峰可是名人,不需要打聽就有人會告訴我,93年不是已經抓進去了。”徐露不以為然。
“你說得對,孫嶽峰已經變成階下囚了。”南易頷了頷首,接著說道:“1993年,金蘭連鎖店已經有136家,擴張的速度不可謂不快,聽說過京西易購嗎?”
徐露:“在莫斯科聽京城的倒爺說起過,和金蘭一樣,也是做家電連鎖的。”
“我說的那個做家電的朋友,他就是京西易購的老闆,我在京西易購也有投資,算是老闆之一。京西易購成立於1984年7月,從一家店變成兩家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然後就是原地踏步。
1987年,金蘭公司開始大擴張的時候,京西易購依然是兩家店,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京西易購開展了家電下鄉的促銷活動,打起了游擊戰,把家電直接送到村裡去賣。
金蘭公司有一種靈活的金蘭機制,孫嶽峰把它概括為12個字:誰賣誰得,誰損誰包,誰丟誰賠。用經濟學語言來說,這就是金蘭的分配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
金蘭公司把企業的利潤分解到商品件數上,把員工的個人收入與銷售額掛起鉤來,誰賣得多誰就分得多,這對員工的勞動積極性自然是一種激勵。
‘誰損誰包,誰丟誰賠’,這又是對員工的嚴格約束。
員工工作不負責任,發生商品損壞和丟失,完全由員工自己負責。
金蘭公司的這種分配機制,使員工的個人所得人人心中有數,月底開支,不用算賬,自己就很清楚。
企業實行全員僱傭制,幹部每年選一次,行的繼續幹,不行的就撤下來。在金蘭公司,幹部不存在鐵交椅。
正是在這種較先進的機制下,顧客在所有的金蘭員工眼中才真正成為上帝。笑臉迎送,周到服務,不需要掛在牆上的服務公約和意見簿來約束和保證,更不需要設監督信箱與舉報電話。
在金蘭的所有連鎖店,服務態度被看作是一種投資。不管顧客購物與否,店員總是耐心地介紹商品的效能、質量、品種、特點、產地及怎樣維護,給顧客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即使不買東西也忘不了金蘭。
顧客滿意就是效益,這是金蘭人信奉的格言,也是金蘭人實踐的準則,它已深深根植於金蘭員工的心中。
正是這一條,給金蘭公司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金蘭公司不僅有靈活的執行機制,還有一整套標準化的經營規範。金蘭公司規定:帶響的出聲,帶亮的現亮,能轉的轉起來,該熱地熱起來。
具體來說,電視機要顯影,音響要出聲,電冰箱要製冷,洗衣機要轉起來。顧客買之前,先實際操作,自己學會除錯,員工賣什麼就要教會顧客用什麼。
商品總是擺在最顯眼、最順手的地方,任顧客挑選。大件商品試看、試聽、試用,延長保修期。這與國營商場裡那些冷麵孔旁擺一個‘請勿動手,損壞賠償’牌子的經營方式,簡直是雲泥之別。
你1994年前去過金蘭嗎?我說的,你有感受過嗎?”
徐露點點頭,“去過,沒有你說的這麼好,不過也不差,比逛其他商場舒服。”
“你的評價我不予採納,記得我們是在哪裡認識的嗎?一個櫃員敢給我這個上帝甩臉子看。”南易揶揄道。
“嘁,問東問西,一路問,你擺明了只看不買,對你那麼客氣幹嗎?”
“呵,那次不買,不代表我下次不買,給我這個上帝留下好印象,也許就能留住一筆大生意。小丫頭片子,為了打你的臉,我們下午就去你老東家那裡大采購。”
“真去啊?”
“嗯,買點吃喝零食什麼的。”南易擺了擺手,繼續說道:“為了切實保證經營目標、戰略、決策及一整套經營方式能貫徹到企業員工中去,孫嶽峰對下屬的136個企業實行了高度集權的垂直管理方式。
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集中管理、分散承包經營。
金蘭公司總部下設十幾個部門,共有100多名管理人員,透過幾十部電話遙控。每天上午10點鐘以前,孫嶽峰的總部辦公室必須拿到頭一天的營業額報表,然後根據情況對下屬各店下達指令。
總部統管各店的資金,統一進貨,再分散到各個連鎖店去銷售。連鎖店的經理和財務人員一律由孫嶽峰任命委派,整個金蘭公司的人權、物權、財權統統掌握在孫嶽峰手裡。
孫嶽峰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私營企業老闆就應該獨攬大權。
金蘭公司擴張的速度太快,從管理人員到下面的店員,可以說是良莠不齊,孫嶽峰也發現這一點,於是他就著手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隊。
他投了100萬與皇姑合辦了金蘭學校,這所學校畢業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會進入金蘭公司工作。
前面已經有不少畢業生在金蘭起到骨幹的作用,有的當了經理,有地成了彩電大王,還有的得了銷售狀元。這些新一代的金蘭人成了孫嶽峰手下的嫡系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