朮赤之子不明真相,感動莫名。

卓袞勸諫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只誅殺高氏首惡即可!”

霍都不聽。

卓袞勸諫再三,霍都終於答應道:“若大理皇帝三日內獻城投降,可不屠城,只誅殺高氏餘黨。”

勸降書信送到城內,一眾貴族紛紛上書皇帝,務必保全城內百姓。

段智祥本就有心投降,如今高氏一族心腹主力大部在城外被殲滅,只有小部分人突圍而走,城內已經無人堅持抵抗。

於是段智祥便在第三天時出城投降。

至此大理國滅,只有高氏一族部分兵馬逃往押赤城。

霍都以大理降兵為先鋒,以拔都為統帥,繼續追殺高氏,自己親帥八萬聯軍北上,又征服了羅羅斯等土著部落和不願投降的羊苴咩城池。

隨後大軍沿青溪道北上,穿行山谷1000餘公里,渡過大渡河,在滿陀城屯駐,兵鋒直指樂山。

好在蜀中早有防備,加上蒙古軍多有水土不服之症狀,所以兩軍在樂山試探兩場,便進入對峙階段。

此時臨安朝廷的指示才剛剛送達蜀中。

看著聖旨上寫著的“靜觀其變,勿與蒙古大軍交惡”命令,蜀中諸將皆憤憤不已。

人都打上門了,還觀什麼觀?

不過眾人也知道這多半是朝廷不知此地戰情所致,但看著這句軟弱的之令,還是覺得心灰意冷。

蜀中發往臨安的戰報已經有十多封,也不知道何時才有援軍。

相比於臨安,在開封的柯崇雲對大理和蜀中的情報反而更加熟悉。

蜀中發往臨安的戰報基本都會先經過韓寶駒的手,隨後上報到柯崇雲那裡。

第一次知道霍都徵大理時,柯崇雲剛結束第一屆議會的二次全體會議,正在籌備與李莫愁的結婚大典。

柯崇雲猜到蒙古人這是準備透過迂迴的戰術從南邊攻打宋國和華國,但這個時候華國暫時無力出兵西南,況且此時出兵也是名不正言不順。

於是他便請喜歡與山林為伍的四叔南希仁去荊州招募熟悉山地行動的青壯,組建叢林軍,隨時準備著。

柯崇風聽說可能要與霍都決戰,便要求同去。

柯崇雲無奈便在大婚之後,讓他加入南希仁麾下。

四月底,臨安終於得知蒙古大軍欲奪蜀中,大臣們商議應對之策。

有人提議立馬派出援兵,卻又有人反對道:“如今蜀中之地,東、北皆與華國接壤,西、南皆莽荒不毛之地,訊息閉塞,此時尚不知戰況如何,不可倉促出兵。”

接著又有人道:“既然不能出兵,不如讓蜀中投降蒙古,之前我們已經與蒙古結盟,共同討伐中原不臣,乃是盟友。蒙古人得蜀中,下一步必然要攻打中原,這是我大宋的良機。”

馬上便有人反對道:“唇亡齒寒,蒙古人轉戰萬里,滅大理,旨在圖謀中原,其野心之大,作風之兇悍,實所罕見,遠超當年之完顏阿骨打,等他們滅了華國,又怎麼會放過大宋!”

眾人議論紛紛,卻遲遲拿不定主意

趙竑聽得頭大,怒道:“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你們到底想怎麼樣。”

這時因議和有功,禮部尚書兼參知政事的李知孝出列道:“臣有一策,或可解一時之急。”

趙竑忙問何計。

李知孝道:“蜀中乃我大宋之地,自不可不救,然國內之患未定,實在無力遠征,且有偽朝阻斷長江,朝廷想要支援也不可得。”

眾人聽他囉嗦,皆露出不耐煩之色。

李知孝察言觀色,忙道:“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我們懂,北朝偽帝自然也能看得出來,如今我們已經議和,不如遣使去北邊,請北邊出兵入蜀。”

立馬有人反駁道:“北朝之野心絲毫不弱於蒙古,讓他們入蜀,豈不是肉包子打狗!”

李知孝笑道:“我話還未說完。如今蜀中雖名義上還是奉陛下號令,然早就聽調不聽宣,之前北伐,東南兩路皆奮勇作戰,雖然功敗垂成,但不失忠義,唯有西軍踟躕不前,其對陛下之忠心,早已經蕩然無存。與其如此,不如斷尾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