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光王本來負責的就是錢糧這種十分重要的事情,但金晨是楊妙真出於平衡才提拔上去的,本身的能力並不足,如今有了楊康的加入,雖然有被架空的嫌疑,但還是幫了她一個大忙。

但是楊康本人對此倒是並不滿意,相比於當個掌管搶糧的管事,他更希望自己能夠在神雷王或者平等王麾下辦事,執行刑罰動手的機會多,能夠快速提升威望;而處理人事,能夠讓他很快積累人脈,收攏一大批人手。

當然身為將門之後,相比於在四大王麾下辦事,他更傾向於領兵作戰,只是暫時明教沒有大的戰事安排,各分舵倒是有不少戰鬥任務,不過楊妙真更希望楊康這個晚輩能留在身邊,方便她隨時教導。

好在楊康雖然不喜歡管理錢糧事務,但他本身也算是有能力的,上手不慢,加上心中存了與柯崇雲一較長短的心思,所以做事很是用心。

來光明頂之後不久,他便與柯崇雲切磋了一次。

原本以修練柯改版《九陰神功》之後,內力大增的楊康怎麼也沒想到柯崇雲竟然進步比他還要顯著。

柯崇雲原本的功力就十分深厚,不過一身內力用來始展武功,無論是降龍十八掌還是截拳散手等武功招式,其發揮都達不到一加一等於二的效果,或者說他掌握的那些功夫都不足以最大效果的發揮他的內功優勢。

內功和外功本來是要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果的,譬如降龍十八掌,本該是由外入內才是最佳,柯崇雲內力太強,終究被肉掌限制住了發揮,截拳散手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這兩門功夫在他手裡還不如一陽指更實用。

但乾坤大挪移卻又不同,這是一門能極大發揮潛力的功夫。

九陽神功圓滿的張無忌無法移動的巨石,乾坤大挪移剛練成第四層的陽頂天卻能夠輕鬆移動,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所以如今已經乾坤大挪移第五層圓滿的柯崇雲論武功卻是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進步,楊康威力最大的昊天掌打在他身上便如泥牛入海,完全起不到作用,若不是柯崇雲本性仁厚,大可將掌力威力加倍之後反擊回去,直接將楊康打成殘廢。

楊康自知在武功之道上不是柯崇雲對手,不服輸的他只好在其他方面努力,這種要強的性子絕對是從丘處機那裡學來的。

不過這也不算是什麼壞事,畢竟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到了年底的時候,沂蒙山新建的糧倉中儲備的糧食又翻了一倍,這不單單是根據地內的收穫,還有楊康利用其他分舵上繳的金銀從其他地方採買過來的物資儲備。

除了糧食之外,武器盔甲的儲備也是不少,甚至楊康還利用商賈的關係,聯絡到了宋朝的淮東制置使徐晞稷,從他手上弄到了很多大宋淘汰下來的盔甲和製造火器的原材料。

這些東西五行旗自然是不需要的,但是對於山東境內其他分舵來說卻是十分貴重的物資。

這些東西被送到各個分舵之後,各個分舵對於楊康這個實際上的錢糧總管也紛紛好感大增。

而與之相對的,以聖子身份兼任功德王的柯崇雲表現就沒有那麼出彩了。

他將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底層民眾的教化當中,除了建立一所軍校和一所科學院之外,餘下的時間都投入到了給根據地內人員掃盲之中。

為了讓人更快認字,他直接拿出了簡體字出來。

簡體字當然是柯鎮惡弄出來的。

七俠書院剛開始建立的時候,他覺得時下的文字太過繁瑣,於是把作為識字教材的千字文用簡體字抄了一遍,不過這份簡體字到底沒能用得上。

因為七俠山地處南宋,雖然偏北,但文風還是頗為昌盛的,加上後來的弟子有一部分還有參加科舉的意願,用簡體字的話,到了科舉的時候,大概會被當作錯別字對待。

儘管這個時候宋朝其實也有簡體字,不過那只是個別現象。

所以七俠書院最後還是沒有將簡體字普及開。

不過此時柯崇云為了能快速掃盲,便把更加簡單易學的簡體字拿了出來。

而山東雖然是孔孟之鄉,但在金人的治下,文風卻不算興盛,底層之人,甚至是一些士紳地主家裡都不一定認識多少字,就更別提那些成天與泥土打交道的農民了。

這些人不但不識字,甚至連識字的意願也無,要不是識字算術能成為明教管事弟子,這些人甚至都不會將孩子送到蒙學。

為此柯崇雲只好恩威並施,一方面強行規定各村鎮農民在農閒的軍事訓練之時,必須抽出一半的時間學習文字,另一方面對於識字多的人家給與減免稅負的獎勵,雖然額度很低,但對於百姓來說,蚊子腿也是肉,自然分外珍惜。

識字的讀本自然不會是千字文,這對苦哈哈的一班泥腿子來說實在有些深奧。於是柯崇雲自己從千字文羅列的文字中精挑細選出來的五百多常用漢字,並按照數算、農事節令、教義、歌謠等類別編寫了五十餘篇文章,要求他們背誦默寫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