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不比七俠山,歷史悠久,歷經興衰,無論從組織架構,到教義理念都隨著時間而變遷。

自從上一任教主假投金國失敗身死之後,教主之位便由聖女楊妙真暫時接掌。手下有以郭方為首的元老派,有以張三槍為首的青壯派,再加上全金髮這個雖然沒有加入明教,卻協助楊妙真一同組建了五行旗的總管。

那時明教剛剛遭受金國大軍的打擊,面對著外部的壓力,三派同心協力,共度難關,自不必多說。

後來楊妙真於全金髮完婚,不少青壯派的護法心中都生出了不滿。

楊妙真當時貴為聖女,容顏絕美,十分受教中弟子仰慕,不少青壯派弟子都想將她娶回家,卻被全金髮一個外人捷足先登,心中自然都有怨氣。

這些怨氣自然不會衝楊妙真去撒,那麼所有矛頭便都指向了全金髮。

全金髮為了團結教眾,在徵得柯鎮惡同意之後便正式加入了明教,因為編練五行旗有功,加上糧草統籌方面的能力出眾,最重要的是,上一任教主楊安兒曾經在酒宴上正式以光明右使的位置相邀,所以全金髮一進入明教就成了光明右使,地位直接凌駕於護法之上。

這一下,少壯派就沒什麼話可說了。

不過除了張三槍和範倜溫之外,青壯派護法中少有真心相待的。

範倜溫也是楊妙真的追求者,性子耿直,一開始自是十分不爽全金髮的,但是全金髮武功、智謀都在他之上,加上木已成舟,所以在跟全金髮做過一場之後便徹底放下了成見,算是所有護法中最早與全金髮冰釋前嫌的。

張三槍也是最早結識江南七俠的明教弟子,他雖不是護法,但武功卻是不弱,放到護法之中也是排名前列的。而且他是上一任教主楊安兒的親傳弟子,雖然對楊妙真也有寫愛慕,但自知與楊妙真差了輩分,所以雖然年紀相當,但卻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對全金髮的接受度反而最高。

楊妙真上位之後,便讓張三槍當了聖子,聖子與聖女一般沒有明確職責,卻是教主的候選人之一,上一任教主若是出了意外,沒來得及定下下一任教主的人選,或者明確立下副教主,那麼聖子聖女便可以直接即位教主。

當初楊妙真能夠輕鬆接任,便是因為她聖女的身份。

不過聖子聖女只是地位尊崇,就像皇室的太子,國之儲君,地位極高,但若不是皇帝已經準備退位,或者明令太子處理國事,太子是沒法獲得實權的。

所以相比較張三槍這個聖子,光明左使郭方的實際全力要大得多。

郭方原本是鹽販出身,後來金國盤剝過度,實在活不下去,便入了明教,因為武功高強,一直做到了光明左使的位置,他的年紀比楊安兒還要大七八歲,如今已經年過六十,自從楊妙真的舅舅劉全前年去世之後,遍數他的資歷最老。

當年明教的青壯派,如今也都不再年輕,但還能稱得上一個壯字,但元老派卻是真的老了。

但郭方年紀雖老,但對金國的仇恨卻一點未減,反而隨著年紀越大,復仇之心越迫切。

但是如果按照全金髮提出的戰略,他都害怕自己等不到明教正式發動起義的那一日。

這些年山東河北境內大小起義不斷,其中自然少不了明教參與,但卻不是明教主力,明教組織嚴密,又有明確的實施綱領,為了根據地的安全以便積攢實力,楊妙真便採用全金髮的計策,一邊經營根據地,一邊暗中扶持其他義軍。

一來可以牽制金人視線,掩護根據地安全,二來也可以透過提供錢糧的方式結交其他義軍,最終將他們收為己用。

所以別看山東河北的起義軍轟轟烈烈,但實際上還遠未到最激烈的時候,因為最大的一頭猛獸如今還潛伏在沂蒙山區。

而隨著這些年的發展,明教內部的實際權力已經漸漸往青壯派那邊傾斜,郭方雖然是左使,但手上的兵卻越來越少了,或許再過幾年,他們就要徹底退居二線,甚至有生之年都無法見到金人被推翻的一天。

這些元老派當年也是熱血沸騰的青壯,如今雖老,但雄心不減,如何能坐視這種事情發生,所以便想著提前發動起義,到時候論資歷他們當之無愧的元老,論能力,他們又還沒有老得走不動路,如此權力自然而然的便又回到了他們手中。

連這些原老都是這般想法,那那些青壯派自然也會如此想,沒人會嫌棄自己權力過大,青壯派的進取心本來就是最強的。

在這一點上,兩派的目標趨於統一,但是問題來了,按照楊妙真與全金髮的計劃,此刻還不是發動起義的最佳時機,等到金國與西夏、蒙古打到難解難分之時,才是最佳的機遇。

於是青壯派與元老派在這個時候卻是聯起手來針對起了教主派,或者用他們的話說,是七俠派。

隨著這些年,不少七俠派弟子投奔到了全金髮這裡,以出色的數算、科學理論知識不斷增強著五行旗的實力,使得這支隊伍越發的精銳。

特別是烈火旗旗下的一千火銃兵,以及三十幾門坐地炮、數萬枚火蒺藜,更是讓其他兩派眼紅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