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乃溝通關中與中原的門戶,其重要性不亞於戰國時期的函谷關。

事實上,正是因為漢末函谷關附近地形變化,黃河泥沙在關外又堆積出了一條入關的道路,使得函谷關失去了地形上的優勢,所以,漢末到後來的唐朝,才在潼關築城。

潼關的戰略地位與函谷關相當,但防守難度卻比函谷關大得多。

因為僅僅一座險關還不足以完全隔斷東西。

在他旁邊還有禁溝可以溝通南北,南邊有南塬、北邊還有黃河。

所以要守潼關,守衛的可不僅僅是一座關城,南塬、禁溝黃河都需要分兵把守。

金兵三萬,若只守一個關城,自然毫無問題,但兵力分散開來,便有些捉襟見肘了。

所以禁溝的十二連城防線,兵力相對而言就薄弱了許多。不過禁溝狹窄,只能供小股部隊通行,而且一旦有軍隊進攻,潼關那邊看到烽火,很快便能派兵支援,將敵人堵在溝中。

所以金人對於此溝的防守力度並不大。

柯鎮惡提前偵察了路線,發現除了靠近南塬的石門關,以及最南邊的蒿岔峪口之外,其餘十座關城皆為空城,每城只有十餘人駐守烽火臺。

柯鎮惡將情報傳回後,又潛伏在石門關內,黎明時分,悄悄將守衛石門關城門計程車兵殺死,開啟城門,五千宋兵一擁而入,迅速的將城池佔領,接著一不做二不休,一路向南,連過十座空城,天光放亮之時,便已經到了最後一座關城之下,而十城中的烽火在柯鎮惡的偷襲下,沒有一座可以點燃。

蒿岔峪口守將看到宋軍攻來,還沒來得及下令,天空中,柯鎮惡便飛身落在了他的頭頂,周圍的護衛都沒來得及開弩,統帥便已經死亡。

張阿生抱著一根數百斤的原木,衝刺兩下,便捅開了大門。

等潼關分出的援兵趕到之時,李好義親帥的三千輕騎兵已經棄關而走,沒了蹤跡。

金兵重新奪下了禁溝,卻不敢派兵追繳李好義的騎兵。

因為關下的宋軍在劉甲的指揮下已經發起了攻城,一旦金兵分兵追趕,潼關很可能就會失守,那金兵就徹底斷送了打回關中的希望了。

出了禁溝,李好義帶領輕騎兵,一人雙馬,沿著秦嶺北麓一路東進,小城攻之,大城繞之,繞洛陽城一週,又繼續向東,行蹤逐漸詭秘起來。

僕散揆原本部署的,以開封為核心的防線,因為收到吳曦的投降書後,開始轉守為攻的緣故,大軍都調往了東南前線,已經名存實亡。

雖然中原之地仍有數萬大軍,但李好義的輕騎行軍速度太快,加上金兵一時間摸不透宋軍的意圖,所以無法形成有效的包圍。

李好義的這隻輕騎兵暫且不論。

柯鎮惡五人在靈寶縣時便與大軍分開,折向南邊,三天穿過秦嶺,在鄧州稍作休整,又繼續向東,第二天便到達了唐州。

唐州是北伐中路大軍首攻的方向,算是主戰場之一,雖然宋軍副將皇甫斌連唐州的城牆都沒摸到就被阻擊部隊先敗於支池河,再敗於方城,狼狽逃竄,但沿路各地還是遭到了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