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身後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前去整合武庫所藏兵刃的具體數量,也是嬴政的意思。
他的這個舉動,讓整座秦國上下,都瀰漫著一種硝煙的味道。
這不僅是大司馬剛剛上任的必然程式,也是宣告著秦國的一些目的。
有人猜測,可以想象,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必然會努力發展軍備。
檢查完櫟陽郡內的武庫後,嬴淵感到萬分驚歎,在看著武庫大門緩緩閉合的那一刻,他忍不住的喃喃道:“這些數之不盡的兵刃甲冑,待在這裡,都要快發黴了。”
李通剛才被嬴淵嚇了一頓,根本不敢和他嬉皮笑臉的說話了,只見他卑恭卑敬的站在嬴淵身後,作揖道:“將軍,這些兵刃,早晚會有用武之地的。”
聞聲,冠軍侯搖頭苦笑道:“早晚是多久?兩年?五年?呂不韋一日不死,大秦一日不得東出。”
“這是為何?”
李通不懂政治。
他根本就不明白,大秦東出,究竟與呂不韋有甚關係。
這不該是軍界幾位大佬所操心的事情嗎?
在他心裡,單純認為,呂不韋不通兵事,無法指揮秦國的軍隊,故而,大秦東出之事,他亦無權直接插手管理。
然而,接下來聽到嬴淵的回答後,他陷入了沉思,
“他認為,秦國目前的實力,還無法一統天下,想要在等一等,也是為了更好的握緊手中權利。
他所編纂的《呂氏春秋》中,有著他的治國綱領,閒來無事的時候,你就去看一看,會大有卑益。
如若換在秦昭襄王時期,或許他所寫的那些治國要領,會得到重用。
但是...王上他生來強勢,立志成為山巔的存在,是不允許呂不韋這種人的學說左右他的思想,王上...是要做古往今來第一位乾綱獨斷的一代王者。
這就命中註定,呂不韋的學說,得不到更好地利用。這怎能讓他如願?
這些年來,他一直不斷推遲大王親政以及我大秦東出之志,就是想在有生之年,讓自己的治國思想,得以發揚光大,流傳後世。”
聽到這裡,李通算是明白了。
呂不韋與大王之間最大的矛盾,其實就是政見的不統一。
“這麼說來,相邦也是一心為了秦國更好?”他再次問道。
嬴淵點了點頭,“他若不有功於大秦,即使執掌羅網這樣的大殺器,也早就被老秦人殺死多次了。”
這並不是一句虛言。
身正則無敵。
呂不韋一生行事,無愧於家國百姓,甚至老秦人在他的治理之下,生活愈發繁榮興盛。
倘若他做了虧心事,或者是一名奸臣賊子,萬萬不可能活到現在。
而他真正難對付的地方,就在於,他行事太正,簡直沒有弱點,令人無從下手。
雖說他不斷收攏大權,看似是為了自己。
其實,都不過是為了想讓自己的治國思想,可以實施而已。
他心裡很清楚,秦國的大王,有著鯨吞萬里山河的志向,也有霸王氣概,在未來絕對是一代雄主,只不過,還缺少磨鍊。
若是在打磨一番,在未來,未必不會成為周武王那樣的存在,甚至,超越三皇五帝,也尤為不可。
櫟陽城外的古道中,有一處涼亭。
乃為官家建造。
其目的,是為了給來往行人休息之用。
畢竟,天有不測風雲,時有颳風下雨,行人若在路中,必遭雨打,而這處涼亭的建設,恰好能讓行人們避雨所用。
在秦國境內,這樣的涼亭有很多。
都是呂不韋命令各地官員所建造的。
他沒有任何其它目的,只是想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好一點兒,能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溫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