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準如所請,乃將楊珧表留藏,惟楊駿自恃國戚,怙寵生驕,尚書郭奕等,表稱楊駿器量狹小,不宜重任,武帝為後推愛,竟不少省。

鎮軍將軍胡奮,見楊駿驕侈,竟直言相規道:“公靠著貴女,乃更增豪侈麼?歷觀前朝豪族,與天家結婚,輒至滅門,不過略分遲早呢。”

楊駿瞿然道:“君女亦納入天家,何必責我?”

胡奮微笑道:“我女雖然入宮,只配與公女作婢,怎得相比?我家卻無關損益,不如公門顯赫,令人側目,此後還請公三思!”

楊駿終不以為意,且還疑胡奮有妒意,怏怏別去。

既而衛將軍楊珧等,上言:“古時封建諸侯,實為屏藩王室起見,今諸王公皆在京師,實與古意未合,應一律遣使出鎮,俾就外藩。且異姓諸將,散屯邊疆,非皆可恃,亦宜參用親戚,隱為監製”云云。

武帝乃核定國制,就戶邑多少為差,分為三等。大國置三軍,共五千人,次國二軍,共三千人,小國一軍,共一千五百人。凡諸王兼督軍事,各令出鎮,於是徙扶風王亮為汝南王,出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琅琊王倫為趙王,兼領鄴城守事。渤海王輔司馬孚三子。為太原王,監幷州諸軍事。東莞王(亻由已蒞徐州,徙封琅琊王。汝陰王駿已赴關中,徙封扶風王。又徙太原王顒司馬孚孫,為後來八王之一。為河間王,河間王威為章武王。威亦孚孫。尚有疏戚諸王公,悉令就國。

大家戀戀都中,不願遠行,奈因王命難違,不得已涕泣辭去。尋又立皇子瑋為始平王,允為濮陽王,該為新都王,遐為清河王,數子年尚幼弱,皆留居京師。

徵南大將軍羊祜,久鎮襄陽,墾田得八百餘頃,足食足兵。

襄陽與吳境接壤,吳主孫皓,系吳主孫權長孫,粗暴驕盈,好酒漁色。羊祜本欲乘隙圖吳,因吳左丞相陸凱,公忠體國,制治有方,所以虛與周旋,未敢東犯。

話說吳主孫皓掃平異自後,更加殘暴,他殘害忠臣,信任小人,無惡不作。

然而,孫吳有陸遜長子陸抗(子幼節)把守,官至大司馬,他足智多謀,威震告敵國。後有陸抗存則吳存,陸抗亡吳亡之說。

另一個是陸抗的族兄、年過古稀的陸凱,字敏風,總領朝政,敢於直諫,而孫皓之所以不敢殺陸凱,只因他的族弟陸抗重兵上游,保衛著孫吳,就此二人維持著孫吳。

忽南方交州得來佳息,交州吳將陶璜連勝,交州又復歸孫吳。

原來交、廣州曾有多次叛亂,晉插手,司馬昭秉政時奪去了交州,本向吳朝貢的林邑和扶南等地轉向晉朝貢。後吳晉交州相爭,經過多年的激戰,吳國又復奪得了交州等地。

使孫皓迷信,甘露元年冬,望氣者道荊州王氣破了揚州,對建業宮不利。

孫吳西陵督步闡乘機以荊州有王氣為由,建議孫皓遷都於武昌(湖北鄂州),這一建議並被孫皓採納。孫皓為了抑制荊州之王氣,還特遣使者令掘開荊州大臣名家之墓。

次年六月,孫皓不顧眾臣的反對,遷都於曾為過都的武昌,使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留守建業,這一舉動,也遭到了江東大族的激烈反對。

孫皓剛遷都於武昌,永安(浙江德清)山民施但聚眾千人,策動吳主弟永安侯作亂,其軍至建業三十里處,發展到萬人。孫皓遣丁固、諸葛靚迎戰於千屯。

結果施旦兵敗被殺,並殺施旦之妻子,又派數百人鼓譟入城,並稱之為天子派兵破了揚州賊。

遷都一年多後,孫皓又聽望氣都道,揚州帝氣又復活了。

陸凱藉機上及時書進諫,引用東吳流傳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就建業死,不就武昌居。”並強調“童謠之言,生於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

那時孫皓徙都武昌,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又政事多謬,黎元窮匱。

孫皓迫於壓力,寶鼎元年未,不得不還都於建業,遷都武昌後僅維持了一年零三個月,一去一來,勞命傷財。

還都建業後,孫皓認為太初宮已被荊州帝王之氣衝破,下令在太初宮之東,新建一座更為雄偉豪華的大宮殿昭明宮。

丞相陸凱見新建宮太過奢侈,就諫阻,而孫皓置之不理。

昭明宮於寶鼎二年六月開建,俸祿在二千石已下的官吏皆自入山督伐木,攘諸營地,大開苑囿,起土山,作樓觀,加飾珠玉,制以奇石,左彎崎,右臨硎。又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激流入宮內,巡繞堂殿,窮極伎巧,功費萬倍。

十二月,新宮成,週五百丈。署曰昭明宮。開臨硎、彎崎之門,正殿曰赤烏殿,後主孫皓移居之。

昭明宮已不僅僅是皇帝宮殿,而且包含了皇家園林的成分,人工造假山,引入流水,工程浩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