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孫權統事有不服 平定防微漸鞏固(第1/3頁)
章節報錯
卻說孫權統江東,尚有人不服。首先廬江太守李術,原是是孫策攻下皖城後,由孫策任命為廬江太守,孫策死後,孫權新位,不肯臣服,竟欲與孫權分庭抗禮。
孫策治喪期間,孫權剛接手軍事,治軍尚未進行,帳下忽有兵逃至廬江,而李術卻大力收羅逃兵,而不勸歸,以裝自己軍力。
孫權知曉,以主公之位,特寫信給李術,責令退還。
而孫李不但不從,反而回通道:“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這短短的十二個字,不但公開打起反吳之旗,而且還大大貶損了孫權。
孫權過目後,勃然大怒,不由一掌猛擊案上。心道:“若江東郡吏個個都像李術,他如何一統江東?”
孫權再是沉穩,也忍不住心中之怒火,欲立刻起兵討伐,以正大威。
然正當他招集部將之時,一旁張昭勸道:“主公現不宜馬上討伐李術,暫且一忍。”
孫權道:“若我忍,李術還想吾等懦弱,不敢討伐他,此更使他囂張!”
張昭搖頭道:“吾觀李術心術不正,他不只限於廬江,而是有更大野心。”
孫權道:“既是如此,那更應立即討伐。”
張昭道:“主公不宜過急,出師應有天下正義。只需等待時機,一旦李術不德於天下,即可起兵滅之。”
孫權聽後,認為張昭所言,確有道理。故而從之,只隱忍不發。
果不出張昭所料,李術野心膨脹,為擴地域,竟不顧後果,殺死上司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本隸屬於揚州官轄,李術殺死嚴象,欲取而代之,控制整個揚州。
此息傳至江東,張昭對孫權道:“聲討李術時機已到,嚴象是朝廷命官,被下官李術無故殺害,理應討伐。可上疏朝廷,請命立討李術。”
孫權點頭道:“善。”
張昭於是起草朝書和討伐李術檄文。孫權則立即招集兵將,欲親自率軍進討,以宣東吳之威。
曹操接到孫權上表,展開一閱,其詞為:“嚴剌史昔為公用,又是州舉將,李術兇惡,輕犯漢制,殘害州司,肆無其道,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今欲討之,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讎,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李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願敕執事,勿復聽受。”
曹操不知孫李內情,只為孫權言之有理,且欲使曾投於孫策之下之華歆放歸,收為已用。於是就應允了孫權討李術之求,孫權得到朝廷的認可,當即放歸華歆北往,且名正言順地領兵來攻李術。
孫權親率大兵抵達皖城,宣討李術檄文。
李術見兵臨城下,且以朝廷名義討伐,自覺理屈詞窮,無以應對,幾經相戰,皆被孫權殺歸城內,後又不敢出城應戰,只得閉門自守。
孫權就將皖城圍得個水洩不通,斷絕糧草。
李術自知長此以往,城終不能守。於是遣人夜越過防線,向曹操求救。
曹操早就承諾孫權,不助李術。當即叱之李術目無朝廷,擅自殺嚴象,且不與理睬李術之求,出兵解李術之圍。
李術得知曹操不助,大失所望。圍城時間一長,城內糧草俱盡,守軍只得吃泥丸充飢。守軍不堪忍受,精疲力竭,無力守城。
皖城很快被破,孫權率軍入城,殺李術,屠其城,梟其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於吳,大戰告捷。
族弟孫河作戰勇猛,立有戰功,孫權任他為威寇中郎將,廬江太守,駐守皖城。揚州共有七郡,孫權已有了六郡。曹操雖重新派出劉馥為揚州刺史,也僅管有九江一郡。
孫權圍攻李術成功,大大地震懾了江東之地方軍豪,自此以後,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如再不服,惟恐遭遇李術命運。然而,就在外部臣服之後,而在孫氏之內卻現一些異動,幸虧忠臣激烈反對和孫權及早發現,才將其杜絕在萌芽之中。
先時孫策箭傷,前功曹虞翻已轉任富春縣長,他得知孫策莫聽他多次勸諫,以致重傷,曾痛心道:“將軍若聽吾言,何如至此?”
孫策死時,江東各郡縣之長都欲去奔喪,而虞翻卻認為江東未定,如各地郡縣長皆離奔喪,恐會令山越和變民有機可乘,侵擾州縣。於是他獨自宣稱,留守富春,當地服喪。其他各郡縣官員聞知後,均紛紛效法,使在非常之期,維護了江東各郡縣之穩定。
孫暠為孫權小叔孫靜長子,時為武中郎將,駐守烏程。孫策死後,自覺功高,就欲謀反,竟下令欲進攻會稽。為爭取更多相助,特來富春,意聯合虞翻一起行動,虞翻知其來意,不但不從,而且特勸阻警告道:“討逆明府(指孫策),不竟天年。今攝事統眾,宜在孝廉(孫權),翻已與一郡吏士,占城固守。如汝一旦出令相攻,必為孝廉(孫權)除害,只能圖執事(孫暠)汝了。”此息一出,其他各郡縣也皆決意與虞翻共進退。
會稽軍民聞至孫暠欲攻會稽,以俟嗣主孫權之命,將拼死固守,且令人告諭孫暠。
孫暠見此舉,自知得不到眾數郡縣相助,幾乎無勝把握。思慮再三,莫敢輕動,終不得不取消此行。
事後孫權得知,此內亂之所能避,與虞翻之忠誠難分,為表虞翻之功,即提虞翻為騎都尉。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一日,孫權正閱公卷,一人匆匆而至,孫權奇之,問道:“有何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