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幾敗董卓,董卓自知江東猛虎,不可抵擋,欲將拉攏,主動示好。

孫堅由袁術處還歸陽人聚,可巧董卓遣部將李傕,來求和親,且應所屬各有封賞。

孫堅勃然大怒道:“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若不夷他三族,懸首示眾,我雖死,也不能瞑目,還欲向我和親?”說罷,傳令將李傕攆出。

李傕很是懊惱,回洛陽覆命。董卓見孫堅和親不成,就欲張皇威武,鎮定人心,乃又遣兵往陽城。

適值民間結社祀神,男女畢集,兵士突然闖進,盡殺男子,梟首繫住車轅,並將婦女全數掠歸,歌呼入城,只說是攻賊大獲。

董卓不知,令將首級焚去,所掠婦女分賞兵士。然就在此時,忽有軍吏入報道:“孫堅兵已入大谷,距此只有九十里了!”

“啊!”董卓聽報,自然著急,顧見長史劉艾在旁,便與語道:“關東各軍,屢次敗衄,皆無能為。獨這孫堅頗能用人,與我為難,當傳語諸將,小心對敵。我當親出督戰,與決雌雄!”說罷,即命呂布為先鋒,自為元帥,出城迎敵。

董卓率軍行抵諸皇陵間,見孫堅軍奮勇殺來,氣勢甚銳,當令呂布持戟出戰。

孫堅讓程普、韓當等,敵住呂布,自率精騎直搗中堅,來攻董卓。

董卓將李傕、郭汜,慌忙攔阻,統被孫堅一人殺退。

董卓看孫堅驍勇異常,也為震悚,當即策馬回走。帥旗一動,全軍皆亂,呂布雖有多力,然不得不捨敵保帥,擁董卓踉蹌西奔。

時下,董卓已迫獻帝西遷,因此他不願再入洛陽,竟與呂布同走澠池。

孫堅無可阻擋馳入洛陽,他瞧見曾為繁華的京都洛陽,已被董卓遭塌,滿目瘡痍,深感震驚。

他帶領將士掃除宗廟,祠以太牢,凡為董卓所掘陵寢,飭軍吏一體掩護,使復原狀。又分兵出新安、澠池間,追擊董卓兵。

董卓使中郎將董越、段煨等,分守要隘,自與呂布徑赴長安。

孫堅聞董卓已經西去,也不親追,只在洛陽城內,四面巡邏,籌備修築。怎奈滿城瓦礫,到處荒涼,這讓孫堅從何著手?徘徊憑弔,禁不住流涕唏歔,痛心疾首。

忽見城南有一道豪光,向空衝起,凝成五色,不知是何物作怪。因即馳將過去,凝神細視,乃是井口發光。如釜中蒸氣一般,嫋嫋不絕,井欄上面鐫有“甄官井”三字。再從井中俯矚,尚有流水停住,深不見底,無從辨明。當下飭令軍士,先將井水汲幹,然後用一轆轤,載兵入井。

須臾復出,那兵取得一匣,捧呈與孫堅。孫堅啟匣看視,乃是一方玉璽,回圓四寸,上有五龍交紐,下有篆文,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惟旁缺一角,用金鑲補。

孫堅看後,料是秦漢二朝的傳國寶,不由的玩弄一番。但不知如何缺角?如何投井?孫堅概無所知。

後來細細查問傳國璽事,才知王莽篡位時,由孝元皇后擲給璽綬,致缺一角。到了少帝劉辯時,少帝為張讓所逼,由北宮出走小平津,倉猝間不及攜璽,那掌璽的內侍,只恐被人奪去,索性投入井中。後來內侍被殺,無人得知。因此久沉井底,延至孫堅入洛陽,方始發現。

孫堅既得了傳國玉璽,頓生異念,當即攜璽還營,住了一宿。

次日一早,孫堅聽報,袁紹讓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並遣周隅之兄周昂率軍攻魯陽,以此斷孫堅糧草。

孫堅先前已由袁術表薦為豫州刺史,袁紹欲讓周喁取代自己,魯陽為豫州之中,如被袁紹所佔,孫堅近期所作功績將化烏有。

孫堅聞後,怒吼如雷,當即令軍士拔寨齊起,趨回魯陽。

原來袁紹久屯河內,探知孫堅入洛陽,也想乘勢進兵,但各路兵馬已多散歸,再加冀州牧韓馥,陰持兩端,掯糧不發,又韓馥兵強,袁紹無法與爭,致袁紹進退兩難。

袁紹客逄紀獻計袁紹,聯合右北平屯將公孫瓚相攻韓馥。袁紹依計而行,果得公孫瓚允許,興兵攻冀州。

韓馥遣兵出御,俱為所敗。又聞袁紹亦乘此東向,韓馥焦急萬分,問門下賓客荀諶、郭圖,他們建議韓馥不如舉州相讓袁紹,以取厚待。韓馥便即依議,迎袁紹。袁紹引兵直入,自領冀州牧。

獻帝遷至長安,仍思東歸,使侍中劉虞之子劉和潛出武關,繞道詣劉虞,令劉虞率兵迎駕東歸。

劉和道出南陽,得見袁術,與語帝意,袁術竟將劉和留住,囑令作書與劉虞,願與劉虞會師西行。

劉虞得劉和書,擬遣數千騎南下,適為公孫瓚所聞,以為袁術有異志,勸劉虞留兵不發。

劉虞不肯聽信,竟促騎兵登程,公孫瓚又恐袁術聞風生怨,亦遣從弟公孫越引兵詣袁術,陰教袁術拘劉和以仇劉虞。

劉和得知風聲,覷隙北遁,行至冀州,被袁紹截住。袁紹因袁術曾不肯擁戴劉虞為帝,復書無禮,已有不平。現袁術又與公孫瓚書,謂袁紹非袁氏子,於是兄弟相構,仇隙越深。

袁紹便使部將周喁為豫州刺史,與孫堅爭領豫州。袁紹之舉,徹底致二袁兄弟反目成仇。正所謂:二袁兄弟尚不和,各路兵馬怎心同?

孫堅擊敗董卓軍,洛都偶得傳國璽。

評:孫堅北上戰董卓,勢不可擋。袁術陰有異志,與孫堅同盟,特示好拉攏,自裝實力。孫堅入洛陽得玉璽,生出異想。袁氏兄弟各為爭豫州,各表薦孫堅、周喁為豫州剌史,以致相構。漢未已亂,欲爭天下,盡在實力和謀略,兄弟更不宜相構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