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堅力勸殺董卓 南方平亂封烏侯(第1/3頁)
章節報錯
朝廷的血腥鎮壓,黃巾起義終為失敗,惟部分殘餘隱匿深山野中,不成氣候。而此次義舉深度搖動了東漢統治之根基,一些地方閥門乘機擴充勢力,欲與朝廷相抗,以謀求更大私利。
邊章和韓遂率先在涼州擁羌人作亂,連年未平。
中平三年年底,朝臣奉詔會議,改派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並召前中郎將董卓,使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統歸張溫節制,張溫奏請孫堅為前佐軍司馬,出討涼州叛軍。
孫堅接到朝令,即辭朱儁,直至張溫軍。張溫見孫堅到來,便道:“知君勇猛,奏請前來相助。”
孫堅答道:“承蒙將軍提攜,盡當立功報答。”嗣孫堅助張溫調集諸郡兵馬。
張溫合兵十萬,屯守善陽,叛軍邊章引兵來攻,張溫率軍迎戰,而戰不利,董卓也敗退還營。
時已至仲冬,天氣嚴冷,夜空忽一大流星劃過,光長十餘丈,照徹亂軍軍營,驢馬皆鳴,亂軍疑為是不祥之兆,欲回金城再作計較。
董卓得知,心下大喜,復邀同右扶風鮑鴻等,趁機晨攻亂軍。
亂兵皆有歸志,不願力戰,一鬨兒棄營西走。董卓等驅殺一番,斬首數千,還營報功。
董卓回營,張溫令董卓再討羌胡,另派周慎追擊邊章,當下孫堅由張溫調至周慎軍中參議軍事。
邊章敗退榆中,據城固守,周慎即欲進攻。孫堅向周慎獻計道:“賊新入榆中,必無糧儲,定當由外輸入。吾願得萬人,截賊糧道,將軍率大兵為後應,賊不能久守,自然駭走。若竄入羌中,併力往討,便可蕩平,涼州便可從此安靖!”
周慎不從,遂引兵圍榆中城。
邊章聞周慎軍將到,就先撥部分亂軍,往駐葵園。待至周慎軍攻城,堅守勿戰,又密令葵園亂軍,斷其周慎之糧道。
周慎得知糧道被劫,乏食生驚,丟棄輜重遁還。周慎沒聽孫堅之計,終有此敗。
另說董卓一路人馬,前討羌胡,行至望垣北隅,突遇羌胡大隊人馬,蜂擁前來,急切不能退避,致被敵羌軍所圍。董卓軍既被圍困,餉又不繼,急得董卓徬徨不可終日,左思右想,幸得了一計。
董卓本就倚水立營,令兵從水旁築起一壩,佯為捕魚,暗中卻將水勢堵塞,騰出淤地,乘著宵深更靜,在大壩的掩護下,悄悄拔寨撤軍。
待亂軍聞知,出來追擊,董卓軍已盡出圍。董卓見亂軍過來,令兵突決塞放水,河水氾濫,蓄水數十里。使亂軍淹死多人,亂兵慌忙走還,只得在扶風紮營。
適邊章與韓遂爭功,兩不相協,邊章致書張溫,自請投降,實是一緩兵計。
張溫樂得應允,收兵退回長安,並將前後軍情,奏報朝廷。
靈帝覽奏,見戰功多出董卓,因特封董卓為斄鄉侯,食邑千戶,調任幷州牧。
當下頒詔付張溫,使張溫轉告董卓。其實董卓已得知封侯訊息,便即志高氣盈,目空一切。張溫使人往召,他竟不奉命,故意推三阻四。
張溫久等不至,再遣屬吏齎詔召董卓,等了好晌,方見董卓才姍姍到來。
董卓入帳見張溫,不請自坐,並未謝及奏敘的惠德,而是滿面驕容,居然有壓倒張溫的氣勢,真是目無上司!
張溫看他不順,就出言斥責,而那董卓卻反唇相譏,並謂道:“西征諸將,全屬無用,若非吾董卓功勞,怎能使賊畏服?”
張溫又怒道:“邊章等名雖乞降,心實難久。將軍既智勇雙全,何不再接再厲,掃平群賊,方得上報國恩?”
董卓抗聲道:“賊已降服,何必再攻?無故往攻,豈不自失吾董卓之威信麼?吾雖志在殺賊,卻不願師出無名!”
張溫再次斥責他不從號令,他卻態度更加傲慢,且出言不遜,說罷便起座自去。
張溫見董卓如此倨傲,也不起送,只是悶悶不樂的坐在帳中。
在坐的孫堅,見此情景,也有怒意,便走至張溫旁,在張溫耳邊密語道:“將軍奈何放董卓出營?”
張溫不答,屏去左右,問道:“不放奈何?”
孫堅道:“董卓不怖得罪,且鴟張大語,可按召不時至,有違節度之軍法,將其斬之!”
張溫驚而搖頭道:“董卓素有威名於隴蜀之間,如殺之,西行無依。”
孫堅慨然道:“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於一董卓?觀董卓所言行,董卓可有三罪,董卓抗辭不遜,輕上無禮,是一罪。邊章、韓遂跋扈多年,理應按時進討,而董卓反說不宜攻,沮軍疑眾,是二罪。董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妄自尊大,是三罪。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幹。今明公垂意於董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後悔恐無及了!”
張溫聽後,還是不忍殺董卓,孫堅只得怏怏而退,嘆惜不已。
此後,幾經努力,邊章、韓遂之亂終得平息。隨即有詔書頒到長安,進張溫為太尉,三公在外拜命,由張溫為始。
張溫雖不能除董卓,但頗重孫堅才,薦為議郎。隨即朝廷下詔,拜孫堅俸六百石之議郎,至此孫堅便成了一名京官,隨時可被徙任地方高官。
邊章、韓遂之亂剛平,南方湘水又生三股亂軍,一是長沙的區星,二是零陵的周朝,三是桂陽的郭石。尤其是區星聚集萬人,攻打長沙,長沙告急,奏章飛報京城,靈帝又是大驚,立任孫堅為長沙太守,負責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