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詠鵝(第1/3頁)
章節報錯
可剛落下第一個字後,顧謹言卻又猶豫了。
詠什麼呢?
在他所熟知的諸多詩詞歌賦中,詠物詩永遠是最多的。
有人統計過,僅《全唐詩》一書,記載的詠物詩便超過六千首。
而其中,初唐佔到約五百餘首,盛唐七百餘首,中唐一千四百餘首,晚唐最多,達到三千五百餘首。
而所詠之物,也千奇百怪,自然世界中的萬物,小到花鳥蟲魚,大至山川河嶽,都可以成為詩人們歌誦吟詠的物件。
他們以詠物言志,千奇百怪,留下無數千古名篇。
其中,有詠梅、詠蘭、詠竹、詠菊、詠柳、詠松樹,詠刀劍。
當然也有偏門一點的,比如詠蟬、詠石灰、詠棉花、詠春葉問……
哦不是……差點跑偏了,是詠春夏秋冬。
顧謹言大汗。
思路收回,繼續思考。
詠物詩中,最著名的毫無疑問便是詠梅蘭菊竹,因為此是花中四君子,是詩家詞人最愛借物言志的物件。
梅蘭菊竹各具特性,梅之傲蘭之幽竹之澹菊之逸……這些皆是高潔志士、名人賢達、謙謙君子、世外隱士的象徵。
而這些,都跟儒道中人相契合,是他們追求的品質。
顧謹言腦海中,當然記得一大堆的詠梅蘭菊竹詩詞,但他一時猶豫,不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寫,而是腦海中這類詩詞太多了,一時不知道該選哪一首。
要知道,這可是他來到這個世界的開篇第一詩,意義非同凡響,不能太隨便。
持筆停頓片刻,忽然,顧謹言眼睛中微微一亮,一首活潑俏皮,簡單易懂,開有唐一代吟詠先河,成後世萬千漢家兒郎必備啟蒙讀物的詩歌悄然浮現腦海。
除它之外,別無第二。
於是,顧謹言再不猶豫,直接再次落筆,在他之前那張紙上的“詠”字後,再加上了一個——
“鵝”字。
沒錯,正是“詠鵝”。
顧謹言要帶到這個世界的第一首詩,便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之時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它開篇先聲奪人,三個鵝字連續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透過‘曲項’、‘向天’、‘白毛’、‘綠水’、‘紅掌’、‘清波’,寫出鵝的線條與色彩美。
同時,‘歌’、‘浮’、‘撥’等形容詞,又寫出鵝的動態美。
短短十餘字,卻寫盡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而這首詩,卻是出自一位七歲幼童所作。
後來,這首詩傳唱千古,因其老少咸宜,朗朗上口,成為很多人小學到初中學到的第一首詩歌,也是啟蒙之物。
這些人,等到老了,即使幼童時所學的諸多名篇盡皆忘記,這篇詠鵝詩歌仍能朗朗誦出,足可見它的特殊之處。還有什麼詩歌,比它更加合適呢?